医疗市场正在恢复向好
对于全球来说是特殊的一年,疫情给世界带来了无法逆转的影响,但同时也创造了新的转机。就中国而言,过去一年的GDP增长速度明显降低,这种缓慢增长的趋势也体现在各行各业中。医疗领域作为与疫情最紧密相关的领域之一,市场销售量以及增长速度都有所降低。为了应对疫情下的医疗开支,医保基金承担了重任,支付了66%的疫情医疗开销,包括疫苗相关花费,金额高达16亿人民币。其中,新冠患者的人均花费为元。
虽然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但随着疫苗研发的逐渐成熟,以及人们对新冠的防范更加到位,各行各业都逐渐开始恢复往日的生机,包括医疗行业。从医院端来看,住院量和门诊量在疫情初始都跌至正常量的50%以下。截至年12月,住院量和门诊量都恢复至正常量的90%左右。不仅如此,医药市场也展现出利好趋势。受疫情冲击,年医药市场的销售量为亿人民币,远不及预测的亿人民币,医药市场的增速也从预测的6.1%下跌至-1.8%(图1)。医药市场逐渐恢复,预计总销售额为亿人民币,增长率高达7.5%。
医疗*策加速市场发展
快速通道*策加速药品上市
近年来实施的医改*策中,对研发进程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快速通道*策。自年7月1日起,新药注册条例(DRR)针对不同药物类型颁布了4条快速通道,分别为针对临床试验的突破性疗法认证(BTD),针对急需用药的附条件批准,针对有市场批准文件药物的优先审批,以及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所需防治药品的特别审批。
这4条快速通道鼓励了新药的研发与上市,加速了获批时间,缩短了临床试验的审查周期。年,48个获批的药品中,有31个是以“优先审评”的方式获批。相较于超过天的普通审批周期,优先审批仅用天就完成了此过程。对于满足紧急临床需求和罕见疾病需求的进口药物,审批仅需70天。在利好*策的影响下,平均药物审查时间从12~18个月缩短至60天。这无疑推进了对疾病治疗的探索和实践,是医药产业以及患者们的福音。
国家医保目录谈判纳入更多药物
本土企业影响力逐渐提升
除了药物研发方面的发展,国家医保药品目录(NRDL)也在年12月通过第四轮谈判进行了调整,涵盖了更多的药品,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平均降价达到51%(图2)。纵观四轮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谈判成果,越来越多的药品被纳入医保目录,本土企业的影响力也逐渐提升。
在对药品降价的需求压力下,药品从批准到进入医保目录的时间大幅度缩短(图3)。值得注意的是,肿瘤药物始终在医保目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自年起连续三年都有50%以上的肿瘤药在获批两年内被列入医保目录。年,纳入医保后肿瘤药价格降幅为46%,到年,降价幅度已经达到了59%。
综合纳入医保目录所需时间以及降价幅度等因素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三个规律。首先,近几年新上市的药物具有更多纳入医保谈判的机会。其次,药物从上市到被纳入医保的时间大幅度缩短,这也表明产品必须提前做好进入市场的准备。最后,新上市的创新药物,尤其是肿瘤药物的降价幅度更大,并且这种趋势有望继续。这些趋势对于医药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带量采购加大药品降价力度
在中国医改大棋局中,推行“4+7”带量采购*策是重要的一步。据悉,在带量采购*策的影响下,药品价格降幅超过50%。最初“4+7”带量采购在试点城市进行时,平均药价降幅为52%,单品最高药价降幅达到96%。在年刚结束的第三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平均药价降幅为53%,单品最高药价降幅达到95%。国家已经完成的三次药品集中采购共涉及个药品,平均降幅为54%。按照报销比例60%计算,可为患者节省亿元,为医保基金节省亿元。在第一轮带量采购后,医生对于中标药物的处方意愿达到了50%。
在批量采购的压力下,中标药物将会具有市场竞争力;相反,未中标的药物将逐渐失去市场。对于中标企业来说,如果中标前产品市场份额不高,则可以通过带量采购迅速增加产品销量,扩大市场份额。如果中标产品的市场份额本就偏高,那么以价换量的销售额可能不足以弥补降价带来的损失。纵观4+7试点城市25个药物中标前后的销量及售价发现,截至年,药品销售额相较于中标前降低了44.9%,销量增加11.4%。在带量采购扩大至全国范围后,截至年,25个药品全国销售额相较于中标前降低了23.1%,销量增加了9.1%。年,受疫情影响,药品销量及销售额变化趋势有所波动。但仍然可以看出带量采购在增加销量、压低药价上效果显著(图4)。
医疗投资保持活跃状态
尽管疫情对全球经济都产生了冲击,医药行业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仍旧活跃。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投资交易数量仍旧保持在笔,与年的笔相比差距不大(图5)。相较于交易数量而言,交易金额受疫情影响更大,总投资交易额由年的亿人民币降低为亿人民币。
新兴生物技术公司展现巨大潜力
在投资数量与金额日益增长的同时,投资者们也愈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