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张晓峰/图)
全文共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住房面积这个大前提,一开始就会打消大多数人的生育意愿。特别在大城市,更是如此。很多家庭在生育前就会因为面临改善性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抑制生育意愿。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刘远举责任编辑
陈斌当下,中国人口红利渐失,人口老龄化到来,与此同时,育龄妇女规模见顶,且生育意愿大幅降低下滑,中国生育率长期低迷。针对这一趋势,“十四五规划”提出,“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策,增强生育*策包容性,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毋庸讳言,生育对育龄妇女的职业负面影响、养育负担重、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问题,都抑制着中国的生育意愿。其实,这也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所以,“包容性”*策,是这一中国生育*策的最新表述。在我看来,在上述这些因素之外,包容性*策还需改变一个中国独特的、关键性的生育抑制因素,这个因素长久以来被忽略了。我们都爱说,中国人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土地,是人们繁衍生息的基本前提。具体而微的,对每个人来说,这土地,就是自己的家,自己的房子。一个孩子,从生下来,生活、成长,都需要空间。一对年轻夫妻,在结婚之后,掏空六个钱包,买下婚房。这婚房通常不会很大,两室一厅、一室一厅,在稍微大一点的城市,往往是一间小小的蜗居。婚后,这个家庭会迎来一个小生命。这个时候父母会来帮忙带孩子,空间一下子变得狭小。如果他们生育意愿强烈,再过几年,第二个孩子又出生了,祖孙三代,五六个人挤在小房子里。第二个孩子夜哭哇哇的时候,第一个孩子却要早起上学,通常爸爸也需要上班,需要很好的睡眠,不能被打扰。不但孩子需要空间,祖辈也需要自己的空间,小夫妻更需要有自己的空间,甚至还需要有一间书房。既然这对夫妻有意愿生二孩,想必经过几年奋斗,收入也高一些了,他们必然会寻求改善居住条件。但是,此时他们会发现,因为生育了第二个孩子而产生的改善性需求,会遭遇双重“惩罚”。首先,在许多地方,凡是贷款买过一套房,哪怕先卖掉,再购入第二套房,也会被视为第二套。即便房屋登记系统查询不到房产,但在银行征信系统里仍然能查到贷款记录,再贷款买房时,就会被视为第二套。于是,本是一个基本生活所需的改善型需求,就会被实际上视为炒房,首付比例会从30%提到70%,税费也更高。如果贷款万,30年还清的话,利率提高10%,相当于每个月要多支出元。更高的门槛,则来源于首付。被认定二套之后,首付会从30%提升到70%,如果是一套万的房子,这相当于要多付出万的现金,这对于大多数家庭,是一个短期内无法翻越的门槛。其次,目前相关*策对个人购买家庭第二套改善性住房,面积为90平方米及以下的,减按1%的税率征收契税;面积为90平方米以上的,减按2%的税率征收契税,超过平方的,则按3%收取。显然,平方的标准,是基于一孩*策设定的,并没有考虑二孩家庭,第二个孩子的空间,以及照顾二孩连带增加的祖辈居住空间。除了面积门槛,改善性需求还会遭遇房价总额门槛。以上海为例,面积小于平;内环内不大于万,内外环之间不大于万,外环外不大于万,同时符合这两条的才是普通住宅。但实际情况是,即便在外环,平方的房子,价格必然超过万,一般都会接近万,就会被认定非普通住宅,被施以更高的税费。而契税增加1.5个点,万的房子,就会多收7.5万元。于是,老人照顾孩子,祖孙三代一起居住的基本需求,也被视为奢侈性需求,被加以更重的课税。显然,在住房问题上的“惩罚”,远远大于各地不痛不痒的生育支持*策。所以,住房面积这个大前提,一开始就会打消大多数人的生育意愿。特别在大城市,更是如此。相对而言,大城市的人口教育程度更高,素质更高,其将来的生产力也更高,对于提升中国人口素质,改善人口劳动力素质结构,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实际*策却在抑制这一部分人的生育意愿。当下信息技术发达,税务、央行、房地产部门之间,可以方便地联网沟通,生育二孩的夫妻,建议可以凭二孩的出生证明,在贷款首付、利息上,容许银行根据申请人个人信用状况自主决定。这是包容性生育*策最有效、最有力的一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生育意愿肯定是先于生育行动的,买房、装修的时间耗费很久,所以,如果这种优惠*策只涉及生育后的家庭,那么,很多家庭在生育前就会因为面临改善性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抑制生育愿望。土地是财富的源泉,它也是繁衍生息的必需。所以,包容性生育*策体系中,首先必须解决家庭生育决策的“前瞻之忧”。(作者系上海法律与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其他人都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