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艾尔曼中华帝国后期的科举制度
TUhjnbcbe - 2020/12/17 21:36:00
白癜风有治好的吗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作者|本杰明·艾尔曼(BenjaminA.Elman)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历史系双聘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文明史、清史和中国思想史的研究,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科学史(—)、帝制晚期中国教育史以及中日文化史(-)。科举考试是中国帝制时期在古代*治、社会、经济与思想生活之间互动最为频繁的交汇点之一。地方精英与朝廷不断地向主管部门反馈,以促进其检视和调整传统经学课程,并乐于为改进科举系统提出新的方法以考选文官。因此,作为一种才学能力测试,科举考试有利于王朝统治与士人文化的紧密结合,为官僚制度服务。科举考试反映了更为广泛的士人文化,因为这种文化已经通过基于经学的官僚选拔渗透到国家体制之中。[1]我们不应把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障碍归结为帝制时期的科举制度。以“非技术性”的道德和*治理论为基础的经典教育正适用于选拔精英为帝国高层服务,就像人道主义和经学教育适用于近代初期的欧洲各民族国家的需要一样。不仅如此,经典考试还是一种将文化、社会、*治与教育有机结合的有效机制,它既适应官僚*治的需要,又维持了中华帝国后期的社会结构。士绅与商人群体因科名而被严格地区分开来。[2]其实,科举本身并非一种能促进相当大的社会流动的途径。对于大多数的农民、手工业者而言,他们是没有机会参加考试以进入到精英圈子中的。资料显示,在地方每两年举行一次的院试中,占人口90%以上的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并非占二三百万的落榜生的绝大多数。除此之外,一个副产品现象则是来自士绅、军人和商人阶层的低级精英形成有限的循环流动。除此之外,绝大多数落第者还是滞留在社会的底层,后来,落第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识字人群,于是很容易地成为了其他辅助角色,如小说家、戏曲家、讼师、祭祀主持与宗族代理人等。[1](第三章)[3]因此,除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艾尔曼中华帝国后期的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