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业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教培业吗?这是个医美业同仁普遍关心的问题。一轮接一轮地清理整顿,没完没了的负面消息,一个比一个大的瓜,医美业的声名狼藉,确实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行业的确是鱼龙混杂,规范的有不少,坏到极致的也大有人在,一只老鼠坏一锅汤的情况,完全有可能出现,也就是说,照这样发展下去,医美业成为下一个覆灭的教培业,完全有这个可能。
过去的一两年时间,医美业不但感受到市场的压力,更感受到来自监管部门的凝视,随之而来的是一道一道落下的监管绳索,例如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药械使用、广告合规、诊疗分类制度、税务稽查、多部委联合整顿等等,这一切,在突然休克、迅速消失的教培业映衬之下,让医美人都有一种兔死狐悲之感和来自灵魂深处的不安与焦虑。
网上有句话说:不作不死。这个行业这些年攒下的债,到了该还的时候。至于还得起还是还不起,现在还真说不定。
如果真有这么一天,好的坏的肯定是一勺儿烩。
#Medicalcosmetology#
教培业团灭的底层逻辑是“教育公平”。“公平”是当前社会的主旋律,包括医疗公平、分配公平、资源公平等等;追求公平的底层逻辑是为低收入阶层减负,为了稳定国家平稳发展。教培业带来了社会的某种不公平,因为它的底层逻辑是你如果不接受平庸,只能接受焦虑,所以首当其冲。在这场围绕“公平”的大变革中,许多产业会失去投资价值。
医疗公平主要指的是国家集采,对中间环节实施降维打击。医美业不也存在庞大的中间环节吗?它们是否需要被清理打击呢?“颜值焦虑”制造者医美业,是否带来了社会的某种不公平?
说到底,教培业与“双减政策”的价值冲突,还是价值观的冲突。如果我们只问输赢,不问对错;只问成败,不问优劣;只问贫富,不问黑白;结果就是只看金钱,不看手段,这是彻头彻尾的丛林法则。到时候,即使制度不灭你,市场也会灭你,自己灭自己。医美业同样如此。
能力越强的人,如果价值观不对,其破坏性也会越强,当其强大到能挑战制度的时候,制度自然会将其消灭。
#Medicalcosmetology#
我在先前的一篇文章《八月,祸不单行》里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医美业自带“招黑”体质。
延展阅读:八月,祸不单行!医美业在教培业旦夕倾覆的前车之鉴下,对自己的“招黑”体质深感无奈,却缺乏足够的反思和自省。只有认识到招黑体质的客观性、规律性,采取主动褪黑和防黑措施,群体自救,才能解除悬在医美业头上的这把利剑。
医美行业美誉度不高的原因有三。一是“体质”问题;二是不具备“自洁”能力;三是过度工具化。体质问题已经讨论过;自洁是自我洁净的意思,是行业的自觉自律,同时维护行业声誉。本文重点讨论医美的过度“工具化”。
医美因为上游驱动和获客环节加层而被扣上了“暴利”的帽子,也成为投资者或投机者的冒险乐园。上游厂商在资本市场上成为“女人的茅台”和“美丽财富收割机”,诸多跨行业投资者纷纷涌进医美产业各个赛道,全国不止一个市级或以上行政区打造“医美之都”产业群;在疫情防控形势影响下,很多行业受到巨大影响,医美业受到影响相对较小,因此成了“避险”投资的某种选择,这些都让医美受到了不应有的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