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他因东亚病夫一词立志学医,1950年
TUhjnbcbe - 2024/10/31 16:19:00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治得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他出生在浙江农村,中学进入上海名校,大学考上北京一所国内唯一八年制医科大学,博士考取美国耶鲁大学并获得国际奖学金;他30岁时被提拔为科级领导岗位,40岁时被提拔到局级领导岗位,48岁被提升到部级领导岗位,并且是卫生系统首个被派到日内瓦联合国筹建世界卫生组织(简称WHO);他年满60岁还被挽留下来,继续在国外工作了两年,回国后又继续做着医者仁心事业......他的任职经历不禁让人想起岳飞的诗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半个多世纪奋斗在医卫前沿、能有如此开挂人生的是何许人?他就是作为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缔造者之一、过世后被称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先驱、曾为林巧稚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同学、写过《孕妇之友》《苏联的公医制度》《社会的生理基础》和主编过《医学周刊》《京冬季膳食之研究》《世界卫生状况》等出版物的朱章赓,也是笔者我幼年常去北京市海淀区老虎庙华侨公寓其家中聆听教诲的我爷爷的四弟、我爸爸的四叔、我的四爷爷。

深恶痛绝东亚病夫

中学立志学医报国

朱章赓青少年时期受笔者家父和两位兄长影响颇深,其父亲朱郁荃曾受任安徽省芜湖知县、河南省长葛县令、金华军政分府四品督军。朱章赓两位兄长都曾留学日本,长兄朱章宝年获东京帝国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次兄朱章贵毕业于东京千叶高等医科大学。这样的家庭背景在当时也算是地方望族了。

年出生在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陇头朱村的朱章赓,又名朱季青,中学时代在上海南洋中学度过,这使朱章赓有机会接触进步思想,热衷于参加学生会活动和后来发生的五四爱国运动。当时中国人被西洋人称为“东亚病夫”,朱章赓为洗雪国耻而决心学医,年秋考入只录取25名学生的北京协和医学院,攻读公共卫生系,学习费用主要依靠大姐夫丁乃刚(现代印刷工艺引进中国的先驱者和实用工艺美术教育的创始人)和夫人当家庭教师的收入。

民国时期的北京协和医学院

年“五四运动”和年“五卅运动”之后,中国社会思潮涌动,青年一代的思想变动尤为活跃。协和医学院的莘莘学子凭借得天独厚的医疗平台,随时可触摸世界医学发展的前沿,也感受到了社会大潮的变化。年,正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求学的朱章赓,心里已经埋下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种子。“五卅”惨案发生后,朱章赓立刻投身进去,经常和高年级同学讨论如何通过唤起广大师生讲究卫生、预防疾病、开展文体活动达到锻炼身体之目的,以此作为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途径。

根据朱章赓同班同学、四川籍的陈志潜后来在回忆录中回忆:年爆发的“五卅运动”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学生们大多埋头学术,不问政治和国家大事;“五卅运动”爆发以后,北京所有学校在北京市学生联合会的号召下积极参加运动,协和的学生杨济时、贾魁、诸福棠、朱季青(朱章赓)、李瑞林、陈志潜带头响应,杨济时、朱季青、李瑞林与陈志潜被推选参加了北京市学生联合会,他们回到学校后组织本校学生参加该联合会组织的爱国运动,协和学子的爱国热情由此被点燃。年的一个黄昏,杨济时、朱季青、贾魁、诸福棠、李瑞林、胡传揆和陈志潜等15名有理想的学生和青年医生聚集在协和医学院的草坪上,成立了以丙寅年(年)命名的医学社——丙寅医学社,并出版医学刊物。

建社伊始,青年志士们首先进行了医学社主旨的讨论,几番探讨后决定以“评论社会医事、传播医学新知为己任,提倡新医,普及卫生科学知识,增进民族健康”为主旨。他们呼吁民众参与到“新医学运动”中,“将‘玄妙’的医学理念化为‘科学’的医学理念,把‘贵族’的医学化为‘民众’的医学,将‘治疗’的医学化为‘预防’的医学。”协和医学院里这样一群满腔热血的青年才俊,有着匡时济世的志向和为民造福的理想,后来在中国医药卫生的各个领域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创办出版进步刊物

医学周刊影响广泛

朱章赓的大姐夫丁乃刚当时在北京京华印书局工作,在他的支持下,丙寅医学社社址就设在丁家。丁乃刚冒着政治风险联系接洽,在当时的《世界日报》上专门辟出一个版面,每周出一期进步刊物《丙寅医学周刊》,内容除介绍医学卫生常识外,还对许多社会上不合理的现象进行揭露与抨击。这份周刊很快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和重视,直到朱章赓毕业才停刊。

这些医学社的创办者认为,建设“新医学”是国家建设大局的重要环节,民众健康,民族才能强盛,而这一切除了发展医学卫生事业别无他法;医学社批评了那些抱残守缺、封建迷信的“旧医人”,他们一味地“尊古”,不求医学革新,开历史的倒车而不自知;医学社还抨击了那些大城市里挂牌行医、巴结达官贵人以自肥的医生,提倡医学不分贵贱,治病救人才是正道。

作为当时备受推崇的医学革命宣传阵地,这份周刊受到社会名流的广泛

1
查看完整版本: 他因东亚病夫一词立志学医,19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