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口老龄化问题、用医需求升高等国情所迫,日本国内正在加速推动人工智能医疗事业的发展。
日本政府日前完善了关于人工智能(AI)医疗设备的一系列规则,涉及研究开发、临床试验、认证审查、制造品控和流通售后各环节,其中还包括明确了AI医疗应用的追责范围,规定“做出最终诊断和决定治疗方针的责任由医生承担”,AI医疗设备则定位为辅助诊断手段。
和自动驾驶等未来技术类似,法规不完善是人工智能医疗应用到市场的主要障碍。在此之前,日本政府对于人工智能医疗设备的安全性认证标准相对空白,企业也担心申请无法获批或等待时间过长等问题。
目前人工智能医疗技术可以被定义为三个层面,分别是收集用户、药物及病理数据等效率工具方向的基础层;通过语音识别等技术,分析非结构化数据的技术层;以及将人工智能结合到细分领域,解决具体的医疗业务需求的应用层,如智能诊断、药物研发、医疗影像等。
日本人工智能医疗的发展目前处于第三个阶段,即在图像诊断等领域以实用化为目标的开发。
以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开发的“实时内窥镜诊断辅助系统”为例,可以在1秒钟处理30张图像,漏诊率为2%,该系统有望在年启动临床试验。
中国国内也同样面临老龄化加剧、医疗资源不平衡、医务人员培养成本过高等问题,在国务院鼓励发展智能医疗服务的背景下,资本市场也对人工智能医疗热情高涨。
鲸准数据中心统计年至年上半年,人工智能医疗各领域共发生融资事件起,投资热度从年前的基础层逐渐转向应用层。
上个月底,在中国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机构主办的神经影像AI人机大赛上,医疗人工智能以高出约20%的准确率战胜了人类参赛队。
通过医院近十年、数万相关病例的机器学习,比赛中展示的“BioMind天医智”可以辅助诊断头部疾病,在脑膜瘤、胶质瘤等常见病领域的磁共振影像诊断准确率相当于一个高级职称医师级别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