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2020年北京每个街道至少建一所养老中心
TUhjnbcbe - 2024/6/14 18:24:00

本报讯(记者李泽伟)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昨天上午继续举行,副市长王宁作了《关于推进居家养老健康服务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提到,截至年9月底,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65岁以上老年人.3万人,拟定《北京市互联网居家医疗护理服务项目目录》,初步明确25项居家护理服务项目,下一步将推动部分公立医疗机构向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机构转型或者增加相应服务资源,医疗机构开设家庭病床逐步提高居家上门医疗服务能力。

王宁介绍了居家养老健康工作情况,年,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确定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医养结合体系。市财政局投入资金2.25亿元用于公立医疗机构向康复转型,落实0.75亿元支持试点区探索推动医养结合工作。市人社局牵头在石景山区开展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市金融局牵头在海淀区试点开展居家养老失能互利互助保险。

发展为老连续医疗服务方面,年,全市首批20家医疗医院。医院开展老年患者出入院护理评估工作,采用科学方法评估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和功能状态,入院时为老年患者评估高风险点,避免老年人跌倒、坠床等高风险事件发生,出院时向老年患者提供个性化居家护理及居家康复建议和指导。

截至年9月底,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65岁以上老年人.3万。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拓展服务范围,组织专家编写《社区上门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规范》,拓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上门服务能力。为促进互联网居家医疗护理服务安全、规范、科学、健康发展,拟定《北京市互联网居家医疗护理服务项目目录》,初步明确健康促进、常用临床护理、专科护理3大类25项居家护理服务项目。

王宁介绍,本市下一步将整合资源加强统筹,利用机构改革的契机,整合卫生健康、民政、发展改革、人力社保、财政、教委、经信等部门力量,进一步完善价格、财政投入、老年长期照护保险和人力资源培育等政策。多渠道增加居家养老健康服务资源,推动部分公立医疗机构向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机构转型或增加相应服务资源,医疗机构通过开设家庭病床逐步提高居家上门医疗服务能力,养老机构为周边老年人提供居家医疗健康服务,通过无偿提供用地等优惠措施,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居家养老健康服务机构,为社会办护理站提供免费场地,多种措施确保医疗服务安全,为医护人员提供医责险等保险措施,并发挥社区居委会等基层力量,陪同上门人员参与患者评估。

会议就居家养老健康服务进行专题询问,两个小时内,副市长王宁和市发改委、卫健委等委办局相关负责人,回答了11名委员和代表提出的问题,问题都直指居家养老健康服务的难点和不足,较为犀利,比如政府部门各自为政,养老机构床位缺失等问题,各委办局相关负责人直面问题,回答也比较“实”。

亮点

询问内容一:部门之间存各自为政现象

老龄委划归市卫健委后建议设内设机构

市人大代表陈永:前一段调研当中发现医养衔接不是特别到位,存在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医养结合力度明显不够,老龄委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如何能够更有效地推进医养结合?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本市机构改革后,在市级层面已经建立了市老龄委,经过扩充,老龄委有关成员单位已经达到了55家。同时,也要求有关区仿照市级这一做法。根据机构改革方案,老龄委办公室的职责已经调整到市卫生健康委,现在正在向编办提出“三定”方案,建议设立相应的内设机构,来履行这方面的职责。

下一步,将进一步扩增医疗服务机构的医养结合功能。近年来和市财政局一起推动部分医疗机构向康复机构转型,加强康养功能方面的力度。目前,已经推动19所机构从原来传统意义上的医疗机构,转型为康复和护理型机构。19所机构转型成功之后,将为全市增加大概张床位左右的服务能力。

询问内容二:上门医疗服务收费贵

提供服务的机构必须有正规资质

市人大代表丛骆骆:一些民办上门医疗服务的APP和机构,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水平良莠不齐,收费普遍偏高偏贵,如何规范互联网居家医疗养老服务管理,妥善处理纠纷?

市发改委副主任王强:个人上门服务的医疗收费是个性化需求,政府在确保最基本的保障和定价的规范之余,是鼓励放开市场的,由服务和被服务方协商价格。医院,包括互联网APP等服务机构提供的所有非基本医疗的服务价格都是由服务的供需双方协商确定的。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互联网的一些护理业务是新出现的业态,无论是基于互联网还是在实体机构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服务,我们要求,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是有正规资质的,提供服务的护士必须有相应的护士资质,并且在相应医疗机构进行备案或登记注册。有关医疗机构的信息要在网上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本市已研究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护理服务项目内容,对于具体开展哪些服务项目进行了规定规范,为保证质量和安全奠定了技术前前提。

询问内容三:中心城区养老服务机构欠缺

年每个街道至少建一所养老中心

市人大代表郝志兰:目前有些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护理型床位缺失,安宁疗护和临终关怀的机构不够,特别是城中心缺少空间,能否通过疏解整治促提升,利用一些腾退空间用于建设养老设施和医疗服务设施?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总工程师丁晓:中心城区计划用多种方式来增加养老用地的供应,补足养老用地的短缺,比如优先利用疏解腾退后的可利用空间和闲置资源,鼓励国有企业利用自有用地改造和新增,鼓励用现在富余的闲置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新增,鼓励社会利用闲置的用房进行改造新增,鼓励集体经济组织提供养老服务。在年之前,每个街道或者是乡镇至少建设一所具有基础养老和社区居住养老功能的街乡镇养老照护中心。

此前已启动了新一轮北京市居家养老规划编制,今年底前要完成,提出了要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建立就近养老的体系。下一步,市相关部门和区政府将加紧建立资源台账,编制腾退空间管理和使用方案,研究制定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在首都功能核心区,鼓励工业、仓储、批发市场等用地调整为养老设施,首都功能核心区以外的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多点和一区,均鼓励各类用地调整为养老设施。

询问内容四:提高家庭医生服务质量

要对家庭进行生命全周期的连续服务

市人大代表刘玉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总体效果怎么样?如何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尚处在发展初期,市民需要逐步熟悉了解。

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宣传,提高知晓率,真正把签约服务做实,让大家真切感受到签约的效果。重点引导签约医生和社区居民之间建立稳定而长期的信任关系,让老百姓不舒服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去找家庭医生,医院去排队等候。同时,家庭医生要能解决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指导、慢性病预防控制、生活方式调理等问题,更要为签约居民提供良好转诊服务。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仅是针对患病人群,更是对整个家庭进行生命全周期的、全面的连续服务,掌握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状态,这样医患之间、医护人员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越来越紧密、越来越融洽,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也更能够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文/本报记者李泽伟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0年北京每个街道至少建一所养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