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确定的是,春风。
“互联网+医疗”的核心业务与非核业务
是的,这次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曾益新给我们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息,快医君简单总结:凡是触及到诊疗这个场景,产生了医患之间的信息交换的,都算作“互联网+医疗”的核心业务;而其余的业务模式,均称非核心业务。
原文的定义是这样的:
一是围绕我们核心业务,就是给病人看病,通俗说这个病要不要下一个诊断,要不要提出一个治疗方案和开一些处方,这个叫互联网的诊疗服务…另外还有家庭医生对他签约的患者提供一些健康管理和在线咨询的服务。文件当中规定了有一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在线的复诊,在线的复诊服务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并且对于医生在掌握了这些病人的一些基本的病例资料的情况下,可以在线的为这些复诊的患者开具处方
二是非核心业务,就是我们发挥互联网的便捷、提高便利性的优势,就要提供一些辅助的服务,在这个领域,互联网技术大有空间、大有作为。而且在实际应用当中,现在很多实践当中已经都在应用,很多地方患者已经享受到了这方面的便利和红利。比如举几个例子,像医院里看病,用一个手机可以实现网上的挂号、预约诊疗…
这里面提到一个模式:和某些患者签约,成为类似私人医生,为其提供在线咨询和健康管理服务的一种商业模式。注意,这种商业模式的面向人群是慢性疾病患者,而不是偶尔发烧、感冒的大众。
吹风会现场和传统私人医生相比,快医君认为互联网诊疗的目的是节省医患双方的时空成本;想象一下,到医院就诊时,从诊室到化验室、缴费处…各个地方奔波的场景,未来有可能只需要在屏幕两端即时互动,这很互联网。但牵扯的因素众多,譬如线上缴费支付、取送药品等…都是需要前期细致入微的准备,打通流程,好事且多磨。
以上只是一个理想化,实际上能跑完这个流程的医患实在有限。究竟能节省多少效率?这是个始终在讨论的问题,因为患者的化验、“拍片”医院这个场景,即便化验结果直接从通过互联网传输,但化验过程是无法节省时间的。另外,观察X光片是需要观察灯的,所有涉及使用医疗辅助器材的,互联网没办法解决。
在这里快医君觉得有必要普及一下,医院的专家成为专家,一周只有10-20个号,如下:
专家接受的病例往往就是我们口中的“疑难杂症”,通常一次诊断需要配合多种检测、化验,诊疗过程不是简单的几分钟;在专家的日程中,坐诊真的不算是重要部分:讲课、科研、手术、术后的跟进治疗…专家的工作时间比起很多白领只多不少;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资质和经验,这些均需要时间的积累,因此一个专家广为人知时,往往体力精力已过了巅峰,难以支撑超负荷的工作强度;
下面是快医君从知乎上看到的消息,希望对不了解“医学专家”的有所帮助:
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是有理由的所以,究竟互联网能帮助医生省去多少时间?还是只是个推广渠道?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袭艳春问责与安全
首先是划线,这是国家亟待完成的一项工作,这次吹风会也明确了要尽快出台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的管理办法,明确监管底线。这次对于监管,官方实际上是非常中肯的,还补充说明降低准入门槛,但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以确保医疗服务安全和质量为准。
对于问责,这次吹风会也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解释。鉴于每次医患事件的最终都是因为到底负不负责、付多少责任、谁付主要责任而变成了社会焦点,所以国家此次明确:
谁提供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服务,谁就必须要负责任,所以我们要实行安全的责任制,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原则。医院的发展是以实体医疗机构为依托,责任的主体还是医疗机构本身。
此外,谈及互联网产品的安全问题,一定要谈数据的安全,而患者的健康状况信息,比以往我们的注册信息都要有深度。如果出现黑客恶意的盗取,丢失的信息可不单单是姓名、年龄和身份证号,还有一切登录在案的生理信息,健康信息,很难想象一个国家的健康数据被不法分子掌握对国家、对人民是一个什么等级的灾害。
Facebook的数据泄露事件甚至能影响到美国总统的大选,而小扎的公开道歉表示即使是Facebook这样的IT企业,对于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也无能为力。
所以,数据安全会是互联网医疗的“不稳定化合物”吗?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曾益新“互联网+医疗”这条船会抵达“大健康”的彼岸吗?
“…对医院来说,等于拓展了业务范围,拓展了服务半径,这对医疗机构是一个*策利好的。我们也支持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开展远程医疗。所以对第三方机构也有这个*策来支持他们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国家对于第三方机构是持接纳态度的,但对于第三方来和卫健委来说,如何打通体制内外,譬如信息共享、财务流转等,或许是一道难关。想想尽管支付宝现在枝繁叶茂,但其诞生还是因为电商而出现的支付难题。
另外,国家还强调了一个信息:“到年,医院普遍提供分时段的预约诊疗和智能导医分诊、候诊提醒、检验结果的查询、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等一些线上服务。[H3]”快医君对于此句颇为感慨,或许到年,分级诊疗带来的“大健康”新秩序将在云、物、大、智、移(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中趋于成熟。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与信息司司长快医君的思考:或许应该先完成一个“小目标”?
上文说道,“互联网+医疗”分为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核心业务就目前看来,商业模式还不够清晰,牵扯的因素太过繁多,在快医君看来这不是一个能快速成长的产品。快医君认为,“健康”就是健康,“医疗”就是医疗,医疗互联网产品本身是个瘸腿产品,不能妄想提高用户的粘性,你难道希望用户天天看病?正因为如此,“互联网+医疗”才总想融入“大健康”的内容,因为触摸到健康,大有可为。这也是互联网医疗企业的生存之道。
但快医君认为,当下,应该着重把所谓非核心业务渗透。但现在,几乎任何一个医疗健康产品都有如网上挂号功能,可是医生资源有限,所以号源就是有限的;然而多个平台瓜分,非常不利于患者对互联网挂号的接纳和使用。
所以快医君认为,专注于将渠道做实、做大、做统一,然后再发展“大健康”主题以及核心业务,才是“互联网+医疗”正确的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