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平安健康新一轮战略深化落地,企业健管业务
TUhjnbcbe - 2023/6/30 21:14:00

员工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但近年来,随着职场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压力增大,与职场相关的过劳猝死、抑郁等事件频频占据网络热点。新冠疫情持续近3年,企业员工健康管理体系建设显得更为举足轻重,这既关系着员工个人的日常健康维护,也关系着企业的安全运营。

然而,传统的员工健康管理内容单一、分散,很多需要在特定环境才能进行,即便是日常情况下也存在局限,更何况要应对疫情这样的特殊状况。

针对3.5亿人的员工健康管理市场,跨越空间限制、具有强大连接能力的互联网医疗探索出了一些创新路径。8月18日,平安健康发布的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公司正在大力推进企业员工健康管理业务,探寻增长新动力。

企业健管业务助力,平安健康毛利率增长

年上半年,平安健康总收入28.3亿元,毛利率提升至27.3%。其中,医疗服务毛利率39.1%,环比提升13.3个百分点;医疗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40%,为整体毛利率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业绩报告显示,医疗服务毛利率环比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服务类产品占整体收入的比重提升。

平安健康上半年业绩增长情况,来源:年中期业绩报告

据了解,平安健康于年四季度启动了战略2.0深化,更为聚焦支付意愿高、增长空间大的综合金融渠道和企业客户渠道,搭建医疗健康产业链中供给方与支付方的桥梁,构筑中国特色管理式医疗。

金融渠道业务一直以来都是平安健康的优势所在,截至年6月,金融端付费用户数超过万。

此次业绩报告中,平安健康还用了大量篇幅展现企业业务开拓情况。

针对企业客户,平安健康主要提供以员工健康管理为核心的管理式医疗服务。此类服务与药品、商品等实物产品不同,数字技术运用、广泛的资源整合等,都使这些服务有更强的规模效应。

战略2.0深化之后,尤其是年以来,平安健康优化了企业健康管理产品,并加大客户拓展力度;过去12个月内付费的企业员工与企业的客户超过万。

不难看出,企业健康管理与“金融+医疗健康”叠加,进一步扩大了平安健康服务类产品的规模效应,进而降低服务成本,提升了盈利能力。

供给端,进一步强化医疗属性和质量

加快布局企业健康管理并非偶然,这首先需要建立在平安健康的医疗服务能力基础上。

经历了前两年疫情带来的用户量和服务量快速增长之后,互联网医疗正在进入以质量为驱动的发展阶段。年,《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实施。

平安健康在《细则》出台之前、甚至从成立之初就意识到医疗属性的重要性,通过自有医疗团队,确保对患者需求的及时响应、对医生服务质量的可靠管控。进行战略2.0深化后,平安健康又强化了对医疗属性和质量的巩固。

■搭建“线上分级诊疗”体系,高效运用医疗资源

平安健康正在打造以家庭医生为核心,以专科医生为支撑的医疗健康服务生态;同时,与名医专家签约,组建名医工作室,聚焦疑难重症诊疗。

目前,平台已累计来自20个科室的近4.9万名内外部医生团队及健身教练、营养师和心理咨询师,全面覆盖用户的医疗及健康需求;累计签约名医超名。

针对中医科、皮肤科、妇产科等需求较高的专科领域,平安健康设立了7个专病中心,覆盖预防、筛查、治疗、康养等场景,医院及外部优质专家学科资源合作。

由此,平安健康搭建起了家庭医生-专科医生-专科名医的“线上分级诊疗”体系,形成体系内的转诊与协作机制。

在线下,分级诊疗的原则可以理解为:各司其职、各专所能,服务与需求尽可能匹配。

自年互联网医疗进入快速发展期以来,医院、新企业布局互联网医疗服务,医生更“抢手”。如何将这些医疗资源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同样也需要“分级诊疗”。

作为患者,通过“线上分级诊疗”,则能获得与病情更匹配的医疗服务,由家庭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需要专科服务、需要哪个或哪几个专科服务。在家庭医生进行的资源链接下,患者还能获得更具连续性的服务,或者针对特定疾病进行全病程精细化管理。

因此,无论从患者还是医生角度看,“线上分级诊疗”都有利于产出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扩大线下服务网络,承接多场景需求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互联网医疗针对线上连接做了大量工作,这固然有重要价值;然而,纯线上方式无法解决所有医疗健康问题。

互联网诊疗*策也要求,当患者病情出现变化、本次就诊经医师判断为首诊或存在其他不适宜互联网诊疗的情况时,接诊医师应当立即终止互联网诊疗活动,并引导患者到实体医疗机构就诊。

平安健康已建立并正在不断扩大线下服务网络,与线上服务相衔接。

截至年6月,医院数超过家,其中近85%医院;合作药店达20.8万家,在超过城实现1小时送药,在80座城市开通7*24小时送药服务;合作健康服务供应商超过10万家。

当前,医院医院已经能够形成基于自身资源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

对互联网医疗平台来说,除了线上服务能力之外,线下服医院、药店、体检机构、第三方医检机构等,也就是说,患者可选择范围更广,甚至基于自身需求,进行跨区域选择,这一模式也能促进医疗服务的质量优化。

■注重质量管理,构建医生线下培训体系

通过管理制度来保障和提升医疗质量必不可少,按*策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对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以及从事相关管理服务的人员开展定期培训,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家庭医生是平安健康的一大特色,相对于外部合作医生来说,企业对自有医生的管控程度更高。为了不断提升诊疗能力,平安健康为医生创造了线下学习机会。学习医院进修计划以及参与学科学术交流会议,还选派人员参与由医学权威组织主办的学术会议及线下专业培训。

在医生服务过程中,平安健康搭建了完善的医疗监控系统;考核体系内,不将医生收入与药品销售挂钩,而是将医疗质量考核结果纳入医生绩效管理。

不难看出,平安健康无论从医生团队、服务模式还是管理体系等方面来看,都遵循了医疗属性强化和医疗质量提升的目标。

站在监管视角,监管*策要求是企业应遵循的基本底线;站在行业发展视角,医疗属性和质量的强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以此为基础,互联网医疗平台才能铸就起核心竞争力。

服务端,以多层次员工健管产品拓客

过去,平安健康已在进行平安集团体系内的金融客户开拓,未来仍有巨大市场空间。战略2.0深化后,平安健康又着力挖掘新的增长渠道,基于医疗能力建设,大力进行企业客户拓展,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健康管理产品设计。

年,平安健康针对企业推出“易企健康”产品体系,包括“体检+”“健管+”两大核心产品,以及随心配、职场健康、智慧医疗室、员工福利兑换平台四大定制产品,按需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企业员工提供健康管理方案。

当员工有医疗需求时,可获得在线问诊购药、门诊预约及陪诊协助、住院安排等服务;员工在日常健康维护过程中,可获得营养师、健身教练、心理师等的咨询服务;福利兑换平台的建立,可使员工更广泛参与到企业健管体系中。

此外,平安健康与某全球知名智能终端提供商合作,将医疗健康服务嵌入血压手表。二者强强联合,血压手表对用户进行健康指标采集、定期数据分析和智能消息提醒,平安健康为用户提供健康档案、健康改善计划、医生建议、就医协助等服务。

医疗需求本身是低频的,不过,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服务进行组合,配备相应软硬件,员工与企业健管体系之间就可能有更高频的互动,进而对企业健康关爱产生更强的感知。员工切身体验到健管服务的价值,企业健管体系的意义才真正体现出来。

企业健管业务拓展对平安健康意味着什么?

首先,企业员工群体庞大,参考年职工医保参保人数,共有3.5亿人。尽管企业规模大小不一、经营状况不一,为员工开展健康管理的意愿和能力也不一,但已经能看到这样的趋势:员工健康管理普及正在从大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延伸,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延伸,创造了巨大市场空间。

其次,企业员工健康维护是长期需求,随着企业对员工健康程度的重视,该模式有着较强的可持续性。

最后,在与员工高频互动的过程中,基于员工对平台医疗属性和质量的认可,平安健康能获得更多用户转化的机会,将其转化为付费用户。截至年6月30日,平安健康累计服务企业客户数家,过去12个月内付费的企业员工与企业的客户超过万。

互联网医疗又一个商业化思路?

互联网医疗依靠C端付费的模式太难,这已是行业共识,B端付费也成为行业聚焦方向。目前,各家头部公司正在按照各自特有的发展路径持续创新探索。

前文已经提到,医疗属性与质量一定是企业立足之本。不过,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医疗能力再强,也无法提供多种关键的线下服务;因此,平台难以通过一座“医院”的模式来进行商业化,商业化方向应是基于医疗属性和质量,围绕用户未被满足的医疗健康需求,进行资源聚合、提供解决方案。

从平安健康的实践来看,解决保险用户的医疗健康需求是一个方向,企业员工健康管理则又增加了一个可行思路。

据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机构Mercer发布的《中国企业管理报告》显示,针对中国25个行业多家企业调研中,年制定健康战略规划的比例达33%;-年期间,计划增加健康管理费用的企业近八成。

也就是说,越来越多企业正在采取额外措施来支持员工健康福利;对员工个人而言,正面临着慢病年轻化、在快节奏工作中无暇顾及健康的现状。

据预测,国内企业健康管理市场达亿元,并处于持续增长中。

互联网医疗广泛连接、高效供给的特点,既能满足企业建立员工健康福利体系的需求,也能基于更个体化的员工需求进行二次转化。当然,互联网医疗是否能让广大具有付费能力的员工产生足够付费意愿?这对平台的需求洞察能力、医疗健康服务能力、资源聚合重组能力还有相当大的考验。

1
查看完整版本: 平安健康新一轮战略深化落地,企业健管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