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大学(TheHebrewUniversityofJerusalem,简称为HU)被誉为“中东的哈佛”,是犹太民族的第一所大学。自年建校以来,希伯来大学共获得8项诺贝尔奖、1项菲尔兹奖和1项阿贝尔奖,是以色列最高科研水平的象征。
希伯来大学聚焦多个前沿领域,其中医药板块是重中之重。据悉,希伯来大学共拥有5医院,并在近年来成功研发了包括治疗卵巢癌的有效药物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剂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物艾斯能(Exelon)等多个医疗创新成果。
事实上,希伯来大学不仅在医药领域的科研成果斐然,在技术转化方面也相当有话语权。早在年,希伯来大学便成立了技术转移公司——Yissum,专门负责希伯来大学科研成果与先进技术的转移转化工作。
迄今为止,Yissum已注册了超过项专利,覆盖项发明,帮助项技术取得了许可证,在全世界范围内共成立了多家初创公司,每年销售获利超过20亿美元,这一数值远超全球顶尖学府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
Yissum基于科研成果转化的突出表现,在让世人感到惊叹的同时,也给世人留下了不少的疑问:Yissum在推动医疗领域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究竟有何独特性?它能给全球科研机构带来怎样的启示?为解答疑问,动脉橙果局对以色列最大技术转移机构Yissum进行了深度分析。
Yissum因何而生?
Yissum的诞生仿佛是一场“命中注定”,即外需内驱。
其中“外需”主要指的是以色列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以色列成立于年,建国初期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为了加速经济发展,以色列*府提出“科技立国”战略,希望依靠科学技术来提高工农业生产水平。
但当时以色列产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且这些企业主要是手工作坊,并正处于“什么都没有”的窘境:资金短缺、技术薄弱、人才缺乏和资源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迫切需要能迅速产业化的实用技术。
要有技术,必然要依托于科研院校,但当时,以色列只有希伯来大学、以色列理工大学两所高校和魏兹曼科学研究院一所研究院。所以,作为其中之一,希伯来大学自然承担了很多的科研重担,据悉,当时以色列三大科研院校共承担了全国超过75%的民用科研工作,而希伯来大学就承担了30%。
但由于大学属于非盈利机构,而以色列的法律又禁止非盈利机构经商,所以导致希伯来大学虽有众多科研成果,但无法直接进行以盈利为目的技术转让。
除此之外,由于刚刚起步,以希伯来大学为首的以色列各大高校缺乏办学、科研和技术转化的相关经验,且科研体系建设也不健全,这直接导致科研成果审查程序冗长,严重阻碍了技术转化的进程。
有外因,当然也有内因,所以前文提到的“内驱”主要是指希伯来大学基于科研经费的“自负盈亏”。
由于经济萧条,以色列对希伯来大学的科研经费投入逐年递减,再加上社会、企业和个人捐赠的减少,使得希伯来大学的研究经费严重短缺,技术成果转化更是无从谈起。
面临这种情况,希伯来大学开始设想通过市场化手段筹集科研经费,从而实现自给自足。
但是,发展初期的希伯来大学“重学术轻应用”,往往把基础研究水平作为衡量大学和研究人员水平的主要指标,而忽视了那些能够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应用科研,这导致希伯来大学的某些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离,因而转化难度极大。
面对这个问题,希伯来大学从移民人才中找到了解决方法。20世纪90年代,前苏联解体,大批科学家和工程师“逃亡”以色列,借着这个契机,希伯来大学引入了很多顶尖技术人才,他们不仅把前沿成果带入了希伯来大学,同样也把好的科研转化机制嵌入到了希伯来大学的创新体系。
因此,得益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此前积累的转化经验,希伯来大学大胆尝试创立了Yissum技术转移公司,绕过国家不允许大学直接经商的法律规定,由Yissum面向社会转让自己的科研成果,并引入科研经费。
Yissum:从发现创意到兑现创意
Yissum成立的初衷和经营标准很简单,即帮助校内科研成果走向市场,并用赚来的钱反哺科研,从而使教授和研究人员专注于研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Yissum通过如下流程来转化希伯来大学的科技成果:
第一步:发现创意与行业需求
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成果是转化的前提,它来源于科研人员;而创意和创新又是成果的源头,那么创意和创新又来源于何处呢?Yissum给出了答案:科研人员和行业。
因此,Yissum鼓励并善于发现学校里的新创意与新理念,且也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