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时代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冲击及对策研究
摘 要:慕课(MOOCs )教学模式的出现给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为有助于更好地迎接MOOCs 时代的挑战,本文针对慕课教学模式的特点,提出高等教育在慕课时代的发展对策。
中国论文
关键词:慕课;高等;教育;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5)
随着现代互联的出现,尤其是社交络的兴起,教育界一直热衷于共享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课程) 即“慕课”,是开放教育资源的新发展和突破,体现了开放教育资源从单纯资源开放到课程与教学的转变。本文在综合分析了慕课时代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冲击与挑战,提出了大学教学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一、慕课教学模式的特点
慕课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从慕课的教学实践来看,慕课的个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规模的巨型化和学习者身份的多元化
巨型化的学生规模是指参加慕课学习人数多到数以万计,如此多的学生规模不可避免就会导致学习者背景的多元化。参加同一门课程的学习者可能会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学习者的专业知识程度不同,学习者选课的动机和理由也不相同。
(二)学习资源的开放性
资源共享是络社会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只要有互联的背景,就可以免费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学习资源没有年龄、肤色、民族、时空和地理的限制,对所有人开放。对优质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展,并且可以提高全球人类的学习质量。
(三)学习方式的个性化
学习方式的个性化是指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有选择的、有目的的学习。个性化的学习是为了适应络时代而发展起来的,它可以满足不同背景的多元化的学习者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使学习者可以运用更高效、更便捷的方式进行络化学习。
(四)课堂交流的实时交互性
实时交互性比传统的课堂交流方式更为便捷、灵活。这种交互工具软件支持构建学习共同体,能够全面扩展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学习者可以通过平台所提供的系统的自动测评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从而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参与度以及学习质量。
(五)研究系统的自组织和社会性
研究系统的自组织是指研究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自动地发展成一个有序的组织。慕课本身就可以自行产生并且能够协调发展,并且在发展过程中进行自我完善。慕课的产生与发展脱离不了社会,正是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种条件的成熟以及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加才使慕课得以产生。
二、借力慕课传统高等教学模式的发展对策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及观念
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灵*,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教育实践。信息科技的进步创造了跨时空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根本变化。为了适应国家快速发展的需求,终身教育随之被很多国家提了出来。许多国家鼓励国民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慕课的大规模兴起也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不可阻挡的机遇与挑战。在这种现实背景下,首先应该放开心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在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更新办学育人理念,加强络教育建设。
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转变传统的高等教育理念。
1.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培养人才是大学的首要使命,传统的高等教育应该借助络给学习者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在这种络环境中让学习者可以开展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化的学习,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成人终身学习者的数量的增加,学习者的人口特征和背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络可以满足终身教育的需要。
2.充分认识大学的资源观。好的大学有着丰富的资源,譬如学校拥有好的硬件设备、高质量的教师团队以及更高的社会知名度等。好的学校的资源要比普通院校的资源丰富的多。其实这也是一个循环的概念,一个学校对资源的占有度高,知名度就会提高,进而会招收到优秀的学生,随着人力资源的增加,学校会吸引到更多的资助资金,从而有助于学校的发展。
3.转变大学的发展观。传统大学认为高等教育是人们接受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处在互联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应该冲破这种思维观念。信息化社会要求人才的个性化与多样化,大学仅仅三到四年的教育不能够提供这样的人才,所以大学应该充分认识自身的社会服务职能,为广大的学习者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
(二)加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强,则学校兴。教师队伍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只有不断加强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的教育质量才能得以提高。在互联时代,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可以使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谋得一席发展之地。尤其是慕课在全球的兴起,使得学习资源更加丰富,教学手段越来越灵活以及更加民主化的教学理念,迫使教师不得不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1.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服务于提高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除了教师要转变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模式,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会熟练应用计算机,探索教学模式外,还需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技术的应用,另外还要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技术团队即教师发展中心为教师提供教学技术方面的咨询服务。教师发展中心还应该对教师进行持续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针对不同教学技术水平的教师制定出分期培训计划。让教师及时的掌握教学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教学新的理念,并且在知识上丰富自己,能够合理的运用教学媒体,强化教学设计,能够做好课程设计与组织实施并且在知识上丰富自己。教师发展中心除了服务于教师之外,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素质发展等方面的服务于指导。慕课时代的到来迫切需要教师发展中心这一平台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进一步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鼓励教师科研型教学。 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型教学,把科研引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慕课的以学生学习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经做出了示范。我国高等院校也逐渐开始重视教学理念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进行科研型教学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认为认知个体要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就必须通过同化与顺应,并且所达到的平衡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个体的不断丰富发展和提高就是在这种动态的循环中进行的。知识是通过主动建构形成的,而不是通过被动接受形成的,因此,知识不能够对一切问题提供解决办法,也就是说在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时并不是一用就准,而是针对具体问题所处的情景对个体所具备的知识进行再加工与再创造。
进行科研型教学可以采取以下两个办法:第一,教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变成教学资料展现给学生,以供学生进行学习研究。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第二,教师为了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在课下教师就会非常注重对教学的科学研究,进而在不断的科研过程中会关注到很多与科研相关的前沿问题和实际问题。这就会使教师不断地挖掘新的、真实性的、前沿性的教学材料,不知不觉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教学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是不可分离的,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
(三) 构筑完整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大学教学模式必需随着慕课的到来而做出改变,慕课时代是信息高度共享的时代,所以的学习者都可以免费通过络学习到全世界的优质课程。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需要作出改变来迎接新时代的到来。总的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优质课程建设。
1.引进优质慕课课程。拿来主义即高等院校引进一些优质慕课课程,扩大学校的优质课程面,进而培养出一流的学生。由于学校教师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由这些教师讲授的课程质量自然也参差不齐,引进必要的优质的慕课课程可以弥补所造成的课程质量差。学校的非核心课程过于繁杂,有的已经开设的课程质量不高,有的选修课根本开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引进高质量的慕课课程可以让学生选修到高质量的课程,进而可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打造一流核心课程。一个事物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或者想得到长期发展必须有出色之处。教育既是如此,一所高校要想变得更优秀,除了高质量的教师团队外,必须具备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课程。如果一个学校核心课程不具备竞争力,那么这所学校的竞争必然会处于劣势地位,很快会被一些更优秀的院校所代替。高校要不断地巩固高校核心课程或者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建立核心优势,注重培养全面发展且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学校可以尽可能的把优质课程通过慕课平台共享,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到更多学习者的关注,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而且在各高校的竞争中具有核心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不断巩固和加强核心课程的建设,到达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将其推向世界平台。
3.开展慕课的技术运用于线下教育。慕课教育之所以得以顺利发展是由于有互联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等技术作为支撑。高校可以把这些技术运用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教师应该学会这些技术的应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这些技术分析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为每一位学生打造出一整套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这不仅满足了不同特征的学习者的学习的需要,正好也迎合了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本文为2014年湖北省软科学项目(2014BDH116)、2015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5G021)、2015年中国物流学会与教育部教指委项目(JZW)、2015年中国物流学会(面上课题)研究项目(2015CSLKT)、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WTO与湖北发展研究中心”项目(W)、中南财经*法大学经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中南财经*法大学研究教育创新项目(2015JG01)成果。
参考文献:
[1]曹继军,颜维琦."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N].光明,(03).
[2]张男星.“慕课”(MOOCS)带给中国大学的挑战与机遇[J].大学,2014(01).
[3]邓宏钟,李孟军,迟妍.“慕课”发展中的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
[4]王祖源,顾牡.MOOCs来袭,我们准备好了吗?[J].物理与工程,2013(06).
[5]袁莉,斯蒂芬?鲍威尔,马红亮.大规模开放课程的国际现状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06).
[6]徐岚.大学的教学创新:MOOCs给我们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4(02).
[7]李曼丽.MOOCs的特征及其教学设计原理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