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年3月20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收集到抗疫AI产品反馈余条。其中,智能服务机器人、大数据分析系统和智能识别(温测)产品数量居前三,计算机视觉、语音、大数据等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相对较高,面向使用场景丰富,因此其代表产品在抗击疫情中也发挥了极大作用。
智能医疗辅助诊断系统、基因组检测、药物研发等AI产品数量偏少,主要由于此类AI产品设计算法与医学知识的结合,专业性高,研发需要的技术和成本门槛高。
根据机器人的应用环境,国际机器人联盟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其中服务机器人是指除工业机器人之外的、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主要包括个人/家用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
中国电子学会考虑到现阶段我国在对应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中,对特种机器人有着相对突出的需求,将机器人划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三类。防疫机器人从属于服务机器人。
新冠疫情下,为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染,“机器换人”的需求被激发,服务机器人在医疗、配送、巡检、家用等领域走上防疫一线。防疫机器人为在原有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基础上改造提升,用于疫情中医疗、配送、巡检、家用等领域,具有测温、识别口罩佩戴情况、健康码识别、自主返回充电、远程对讲与语音播报等功能,医院、学校、社区等公共场所进行疫情防控的智能服务机器人。
根据中国电子学会统计数据,-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16.5亿美元,同比增长30.1%;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22亿美元。其中,我国家用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分别为10.5亿美元、6.2亿美元和5.3亿美元,占比分别为47.7%、28.2%和24.1%。
根据国家卫计委数据,截至年4月份,我国共有家医院,假定10%的医院配备智能导诊和消*机器人,每家配备2台智能导诊机器人和2台消*杀菌机器人,对应的市场需求约为台。参照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的智能导机器人采购项目的中标价格,按照单价20万元计算,对应的市场空间约为27.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