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疗器械行业深度报告之医疗影像篇 [复制链接]

1#

如需报告请登录。

1.我国医疗影像发展正当时

1.1医疗器械快速发展,影像市场替代空间广阔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快速

在北美、欧洲等发达医疗体系的引领下,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逐渐步入成熟发展期,整体维持一个缓慢增长态势,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新品对存量的替代、配套耗材的使用以及新兴国家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亿美元,同比增长5.64%,预计未来仍将维持5%左右的增速稳定增长。

从全球医疗器械细分领域来看,IVD是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规模最大的子板块,占市场总额的15%;心血管相关器械以14%紧随其后;而医学影像器械排名第三,占比12%,预计年市场规模约为亿美元。

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市场对医疗器械的需求日益增加,当前,国内医疗器械已经成为一个创新力强、产品品类齐全、市场需求旺盛的朝阳行业。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年的亿元增长至年的亿元,年复合增速超过20%,其中医学影像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份额最大的细分板块,占比16%,预计年市场规模约为亿元。

医学影像市场方兴未艾

医院盈利模式发生变化,“以药养医”医院更加重视医疗服务的输出。医院成本效益报告数据显示,影像科和检验科具有最高的收入水平和收益率,在盈利导向驱使下有望通过科室地位的提升带来相关设备和耗材市场的增长,我国医疗影像市场有望加速发展。

高端影像市场被外资占据,尽管近年来国内影像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本土医疗影像企业在中、低端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但受限于技术、品牌、产品综合性能等方面的差距,高端市场大部分仍被外资占据,特别在CT、NMR、彩超、内窥镜等领域,外资占比超过80%。整体而言,我国医疗器械目前还是以中低端为主,产品结构升级空间大,若能在高端领域取得突破,进口替代前景广阔。

1.2*策助力行业发展

《中国制造》提出,提高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医院中国产的中高端医疗器械份额要在年达到70%。此外,近年来国家与地方都出台了较多的*策支持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优先审评*策年国务院所出台的《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CFDA配套出台了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有竞争力的医疗器械产品上市步伐。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支持医疗器械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激发医疗器械市场创新活力。年药品监督管理局发文《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为国内首创、国际领先水平,并且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的医疗器械设置特别审批通道。这些*策都将加速医疗器械创新发展。

地方优先采购*策

不仅国家顶层设计上要求缩小国内上市产品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推进医疗器械国产化进程,各地方亦出台相应配套*策推动高质量的国产设备入院,鼓励采购国产设备,提高国产占有率。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企业有望在技术进步及*策扶持下加速崛起。

基层医疗机医院省级带动国产设备需求潮

基层医疗机构达标建设:去年9月,国家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局关于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的通知》,公布了两类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新标准,意味着3.7万的乡镇卫生院和3.5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加快实现达标建设。今年4月,卫健委又发布了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新版医疗设备配置标准,在提升服务标准的过程中,一大批包括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麻醉机、内窥镜、呼吸机、化学发光仪、CT等设备的需求缺口涌现,性价比更高的国产医疗器械迎来机遇。

医院升级:年11月,国家卫健委明确提出,到年,医院要达到“医院”和“医院”服务能力要求。四川、安徽、河北、江苏、云南等地都医院的服务能力,其中河南投入18亿建设50家医院使其达到二甲或医院标准,而广东将安排15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35医院的建设。根据《医院医疗设备配置基本标准》,未来1-2年对于高端检验、影像类器械的采购需求提升。

2影像设备方兴未艾,进口替代空间广阔

医学影像设备是指运用不同的媒介(X射线、声波、光学等)作为信息的载体,将人体内部的组织或结构以影像的方式重现的仪器,其影像信息与人体实际结构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关系是对应的。临床上常用的医学影像设备主要分为X线设备、CT、核磁共振(MRI)、超声、核医学、热成像以及医用内镜等。

2.1医用X射线设备

我国DR市场稳步发展,国产替代率不断提升

医用X射线设备主要包括数字化医用X射线摄影系统(DR)、医用诊断X射线透视摄影系统和数字化乳腺X射线摄影系统等产品。国内最早从年开始配置DR系统,随着国家支持及医疗需求的推动年销量已达台,且近年来销量还在持续增长,年全年销售量已经达到了台。

以市场最常用、占有率最高的平板DR为例,其市场保有量从年的1.47万台,增加到了年的4.42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2%。结合DR单价情况,我们预计年国内DR市场已经超过50亿元,且近几年将维持15-20%的增长。

国内高端DR市场仍由GE、西门子为代表的进口品牌占据,而本土厂商分割了绝大部分中低端市场,仅从数量上看,国内品牌市场保有量远超进口。万东医疗在国内DR市场中排名第一,市占率约13%;安健科技以12%的市占率紧随其后;康达、联影等第二品牌梯队稳步发展。国内目前有超过家DR厂商,从品牌数量而言竞争非常激烈,但大部分仍为外购部件、整机整合。

从医院DR集采数据来看,安健科技和万东医疗独一档,其中老牌厂商万东医疗凭借多年的品牌积累和优良的产品表现广受基层医疗市场欢迎,全年实现台销售突破。而安健科技则凭借技术更为先进的动态DR实现了多台的销量,其产品满足了当前医疗市场更为广泛的需求。

核心技术与进口比仍有差距,少数厂商拥有全产业链技术

DR由数字探测器、高压发生器、X线球管、影像采集及处理系统、影像输出设备等组成,其中最具技术难度的是探测器和球管。目前,国内品牌中仅有万东、安健和美诺瓦拥有全产业链的核心技术,而大部分其他本土品牌如东软、联影、迈瑞等在探测器和X线球管方面的研发技术尚还欠缺。

此外,多功能动态DR是未来DR技术发展的全新领域,安健科技率先布局,实现动态DR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和品牌优势。而作为老牌DR厂商,万东医疗也跟进了动态DR的研发。

DR行业发展动力强,未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内外多重因素的叠加推动了DR行业的快速发展,内部来看,主要得益于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技术和产品革新加快,动态DR已成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外因则主要在于*策层面的影响,包括分级诊疗、鼓励医疗机构发展、地方集采等。

技术更迭,动态DR趋势已成。自年岛津首次推出动态DR后,经过10年的发展,目前市场上主流品牌都推出了动态DR产品,本土品牌安健科技凭借其动态DR在国际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预计随着国产技术的不断成熟,高端DR市场的进口替代有望加速。当前,动态DR技术已成为行业最稳定、最前沿的临床应用技术。长远来看,随着变焦点3D、旋转扫描能谱探测器、单光子探测器、动态压缩感知等技术的发展,产品将持续快速发展。

分级诊疗拓宽基层医疗市场。为解决看病难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分级诊疗,而*策的推行迫使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其医疗服务水平,基层对硬件的需求有望进一步拓展。此外,国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助推民营医疗机构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为医疗市场的扩容带来动力。

地方集采项目潮。基层医疗机构升级需求迫切,而由于其整体对于设备的需求较为统一,通常采用由*府主导下的集采模式。我们从广西、湖南、贵州、宁夏的*府招标项目上可以看到,所中标企业皆为具有性价比优势的国产DR品牌;此外,广西和贵州两省的招标量超千台,考虑到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及医疗资源的不平衡,我们预计仅基层医疗市场短期内将带来2-3万台的DR需求。

2.2超声临床需求不断扩容,进口替代加速

国产超声快速发展,临床需求不断扩容

发达国家超声起步早,存量市场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增量主要来源于新品的替代,因此仅维持缓慢增长,预计到年,全球医用超声诊断系统市场规模约为74亿美元。从格局上看,老牌的GPS三巨头中的GE和飞利浦凭借产品性能和品牌优势保持较高市场份额,而西门子则先后被东芝和日立超过,而国内的迈瑞和开立经过多年的发展,也跻身到了世界前列。

尽管我国超声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逐步成为继美、日之后的第三大彩超市场,预计市场规模近百亿元。仅从销量而言,国产设备以其性价比优势逐步抢占进口份额,其中本土迈瑞医疗的彩超销量排名国内市场第一位;但从销售收入来看GE和飞利浦仍排在前列,而国产的迈瑞和开立分别位于第三和第五位,高端彩超市场仍然是进口品牌占主导。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国内超声的市场普及率得到快速提升,预计国内彩超市场的保有量超过14万台。然而,随着老龄化加剧以及对健康需求的提升,各诊疗科室对超声的需求仍未被满足,医院仍有超过23万台的彩超需求,对应市场空间超过亿元。此外,考虑到彩超设备5-7年的换代,以当前的存量市场估计,每年设备更新的需求约2.8万台。

从发展路径看,彩超进口替代正当时

我国的医用超声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即黑白超时代,在持续使用20多年间累计装机超过10万台。年,进口彩超进入中国,开启了长达20年的技术垄断,直到年开立医疗的彩超问世,开启了国产彩超的崛起之路。从年到,国内医用彩超市场进口品牌的市占率由最初的95%逐步下降至75%,目前国产品牌在中低端医用彩超市场销量已超过进口产品,随着国产高端彩超的发力和*策的支持,国产替代进程有望加速。

在中低端超声领域,国产与进口产品无明显差距,但对于高端彩超,由于其更高的诊断需求,对于成像色彩、灵敏度、探头等方面要求更高。国产高端彩超与进口品牌的差距主要有:1)硬件设备:主要是芯片技术和多普勒技术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2)功能诊断辅助软件;3)探头:主要体现在探头的材料和性能方面。

近十几年来,全球彩超行业并无变革性的技术突破,海外巨头GPS等对彩超的更新换代多是集中在探头等一些软硬件的改进。而在这一时期,本土企业快速发展,迈瑞推出的高端彩超Resona7/8系列逐步得到国内外客户认可,而开立医疗近两年推出的中高端拳头产品S50/60也得到快速推广。在国产技术快速进步及*府*策推动下,国产彩医院市场渗透。

2.3CT:行业进入技术瓶颈,本土品牌迎来追赶良机

CT是用X射线对人体某部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受该透过该层面的X线并转变为可见光,对信号进行处理后,输出被检部位的完整三维信息,可清楚的发现病灶。我国CT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医院引进进口品牌,直至年沈阳东软研发了我国第一台国产CT,开启了国产CT的发展之路。

我国CT人均保有量低,发展空间大

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医疗市场CT渗透率提升明显,根据医疗装备协会发布的数据,截止年我国医疗市场CT保有量达到台。其中年的销量达到台,同比增长11.5%,随着国产CT技术水平的提升和配置*策,预计到年我国CT销量有望达到台,市场规模超过亿元。

近年来,我国医疗市场CT渗透率不断提升,每百万人口的CT保有量从年的7.8台提升到了年的14.3台,复合增速16.3%。然而,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医疗体系相比国内CT渗透率仍有较大差距,从市场保有量来看,未来仍有1-2倍的提升空间。

本土厂家发力,基层市场加速替代

国产CT起步较晚,早期主要依赖于进口引进,最早完成技术突破的东软也仅发展了20年。从我国CT存量市场来看,三大老牌进口厂商GPS仍占据80%以上市场,本土的东软、联影等仅有10%左右。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本土厂家开始不断发力,基层医疗市场的进口替代加速,年东软和联影在国内市场的CT销量分列三、四位,超越老牌厂家飞利浦,销量占比分别达到18.9%和10.1%。

从CT的结构类型来看,我国CT存量市场大多以低端为主,约65%仍为16排及以下类型,64排占比不断提升,而排以上市场保有量还较少。从未来发展趋势上看,基层医疗机构仍以16排为主,医院则逐渐替换为64排、排或是更高端的CT。

关键技术仍有差距,技术瓶颈期或将带来追赶良机

公开调研显示,CT等传统医学影像方面,我国最早的专利要比美国晚20年,而在专利数量上更是只有美国的1/10,专利壁垒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国内CT的发展。探测器是当前本土CT的一个技术难点,主要在于对探测器的拼接工艺要求较高,多个单元拼接时如何做到接收信号效率高、单元间缝隙小是工艺上要考虑的问题,探测器的阵列数(排数)越多,工艺越复杂。

值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