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德邦证券,赵伟博)
1.核心观点
海康威视是全球领先的视觉物联解决方案及大数据服务提供商,-年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CAGR分别为33%/29%。公司深耕安防领域二十余载,聚焦于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服务和企业赋能业务。公司提供软硬融合、云边融合的视觉物联产品及服务,提供物信融合、数智融合的大数据平台产品及服务,并拓展了智能家居、移动机器人与机器视觉、汽车电子、智慧存储、红外热成像、智慧消防、智慧安检、智慧医疗等创新业务,服务于公共服务领域用户、企事业用户、中小企业用户及C端客户。在企业数字化浪潮风起云涌的当下,海康二次成长曲线已明晰,短、中、长期看好公司发展。
2.公司概况:二十余载漫漫征途,见证全球安防王者崛起
海康威视是全球领先的视觉物联解决方案及大数据服务提供商。公司诞生于年,成立之初核心产品为视频监控后端板卡及DVR产品。年海康推出国内首款基于H.编码标准的压缩板卡,正式确立国内安防后端市场领先地位。年海康ISP核心技术取得突破,进军安防前端领域,并于次年首次推出摄像机产品。年公司开始探索由安防产品商向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年登陆创业板。年海康已然成为全球视频监控市场龙头,在行业高清化、网络化浪潮的席卷下,海康再次勇立潮头,年推出互联网业务品牌“萤石”,年IPC与NVR业务快速成长,并前瞻性开始布局深度学习领域。
年海康再次踏在了行业智能化浪潮的鼓点上,两款基于GPU与深度学习技术的结构化服务器落地,年推出全系列深度智能产品,多类创新业务接连落地。年推出云、边、域三级架构的AICloud,并开始探索赋能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年公司对内完成统一软件架构及事业部架构调整,对外推行开放融合策略,数字化赋能能力大大提高。年是海康成立的第二十个年头,二十余载漫漫征途,海康总能“幸运”地踩在行业变革的脉搏上,如今已成长为“苍天大树”的海康威视正从传统安防奔赴视觉物联的星辰大海,旨在书写又一个传奇。
国资委为海康威视实际控制人。中电科%控股的中电海康集团直接持有公司38.91%的股权,国资委通过持有中电科%股权,间接控制中电海康集团,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公司创始人之一龚虹嘉先生直接持有海康10.31%的股权,为公司最大个人股东。另一位创始人兼公司总经理胡扬忠先生直接持有公司1.66%股权。公司八大创新业务海康威视持股比例皆为60%(创新业务剩余份额皆由公司员工持有)。
公司主要团队多为核心老将。除了陈宗年、胡扬忠、龚虹嘉三位公司核心创始人外,海康其余高管多为公司元老,在海康从业的年限多在15年以上,从公司创业之初开始伴随公司一路成长,行业经验积累深厚,管理经营能力较为突出。
海康聚焦于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服务和企业赋能业务。公司提供软硬融合、云边融合的智能物联网产品及服务,提供物信融合、数智融合的大数据平台产品及服务,拓展智能家居、移动机器人与机器视觉、汽车电子、智慧存储、红外热成像、智慧消防、智慧安检、智慧医疗等创新业务,服务于公共服务领域用户、企事业用户、中小企业用户及C端客户,产品具体涵盖以下类别:
1)软件产品家族:可以划分为通用软件平台产品与行业业务应用软件产品两个部分。通用软件平台产品在计算存储资源池和数据资源池之上,包括AI开放平台、算法仓库、大数据基础平台(HBP)、资源管理调度平台、物信融合数据平台、大数据挖掘服务平台、运维服务平台、智能应用平台、通用综合安防平台和互联网运营基础平台。行业业务应用软件产品包括行业综合安防产品,以及面向公共安全、交通出行、*务服务、社会动力、商业世界、财富增长、美好生活、自然资源等各个行业的应用软件。
2)硬件产品家族:海康硬件产品围绕AICloud架构,涵盖边缘节点、边缘域及云中心三大层次,其中边缘节点产品聚焦全面智能感知,边缘域产品注重场景化智能落地,云中心产品着力智能计算与流式存储。此外,公司还推出了包括显控、门禁对讲、传输产品、报警产品、会议平板等在内的系列视觉物联相关硬件产品。
公司年完成国内业务组织架构调整,将公安、交通、司法、金融、文教卫、能源和楼宇七大行业事业部重新划分为PBG、EBG及SMBG三大事业部:
1)公共服务事业群(PBG):PBG定位于赋能公共服务优化,覆盖原先的公安、交通、司法三个事业部,面向*府和*企用户提供“感知+数据+认知”的城市级整体解决方案,搭建智慧城市数智底座,建立城市大数据运维中心和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提供数据和应用开放能力,支撑公共安全、交通出行、精准治理、自然资源、生态环保等多方面的智慧业务。
2)企事业事业群(EBG):EBG定位于助力用户数字化转型。海康基于AICloud架构,依托智能物联、物信融合技术能力,持续拓展将传统信息化、设备设施物联、场景智能物联融于一体的数字企业解决方案。公司致力于打造全面感知产品体系,依托AI开放平台筑实AI工程化创新与交付能力,打造低代码软件引擎,构建数字世界UI,深化企业级SaaS服务。EBG业务聚焦用户价值,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价值交付方法论,并在煤矿冶金、商业地产、制造企业、烟酒盐、物流、零售连锁、教育教学等多个行业用户中实践落地。
3)中小企业事业群(SMBG):SMBG定位于打造泛安防产业互联网。面向SMB(中小微)市场,海康威视以渠道经销管理团队为基础,以服务众多中小企业为目标,组建SMBG业务团队。公司基于产品、渠道、服务等方面的积累,通过“产品多元化、线上规模化、业务数字化、服务标准化、运营效率化”5大举措全面出击,持续构建新型经销管理体系和模式,紧贴SMB用户及经销客户需求,高效灵活地提供基于市场洞察下的产品和服务,致力于打造一个良好的产品分销、服务众包、SaaS共享的生态产业平台。
海康全球化布局覆盖市场全面。海康威视自年开启海外业务至今,在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国家/地区设立了66家分支机构,产品和解决方案覆盖全球个国家及地区(截止年底)。为及时响应海外业务需求及推动国际化业务发展进程,海康威视还在海外设立蒙特利尔伦敦2大海外研发中心,建立印度和巴西2大海外生产基地、9大海外区域热线服务中心、15个海外区域售后服务部、个授权客户服务部等,是全球化布局最为完备的安防厂商之一。
-年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CAGR分别为33%/29%。-年公司收入从36.05亿元增长到了.03亿元,10年CAGR达33.23%。公司归母净利润从10.52亿元增长到了.86亿元,CAGR达28.96%。
前端、后端产品收入占比略有收缩,创新业务收入占比稳步提升。年视频监控前端/后端产品占公司营收的比重分别为45%/11%,同比分别下降1.7/2.2pcts。中心控制设备收入/工程施工收入占比分别达到16%/2.5%,同比分别上升0.7/0.6pcts,反映了公司业务结构持续由产品型向解决方案型转变。年公司创新业务收入占比达9.7%,随着创新业务体量的持续高增,其占公司收入比重预计将继续走高。
海外业务收入占比有所下滑,EBG、SMBG业务收入占比持续提高,PBG收入业务占比走低。受地缘*治因素及海外疫情影响,近年来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占比有所收缩,年占比约28%。从国内收入的事业部构成来看,EBG及SMBG业务收入占比近年来总体呈现上扬态势,20年受疫情影响,SMBG业务收入占比收缩,低基数及上半年全球“缺芯”引致经销商囤货导致21H1收入占比反弹。PBG业务近年收入增速放缓,营收占比逐步下行。
公司毛利持续上扬,净利率走势平稳,前端产品毛利提升显著。年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分别达46.5%/21.5%,同比分别+0.5/-0.1pcts,毛利率水平继续保持上扬势头,净利率水平基本稳定。从各产品的毛利走势来看,年前端音视频产品毛利率达55.6%,同比+3.5pct提升显著,体现了前端智能化浪潮带来的积极影响。后端/中控/工程施工年毛利率分别为49.6%/44.9%/16.2%,同比分别-1.2/-6.5/-6.5pcts,均有所下滑。创新业务年毛利率达37.3%,同比+0.6pcts,毛利表现稳中向好。
销、管费用率走低,研发费用投入力度加大。年公司销、管、研费用率分别为11.62%/10.04%/2.82%,同比分别-0.97/-0.34/+0.53pcts。三费总体费用率达24.5%,同比-0.78pcts,公司在研发持续加码的同时,控费水平改善。
存货规模持续扩大,周转天数环比有所提升。21H1公司存货账面价值约亿,较之年末,增长31.5%,为应对疫情及地缘*治因素带来的供应链挑战,公司备货积极。从存货构成来看,21H1原材料与产成品占比接近1:1,存货结构稳定。从周转天数来看,21Q3公司存货周转天数约天,环比有所提升,但与20Q3基本持平。
经营现金流表现优异,收现比稳步提高。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达.88亿,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归母净利润达到.4%,同比大幅提高57.6%,现金流表现优异。年公司收现比达.4%,同比提高4.4%,同样较为出色。
“预收账款+合同负债”快速增长,回款效率提升。年公司“预收账款+合同负债”达21.61亿,同比+%。应收账款达.8亿,占营收比重的34.6%,较之年下降2.4%,回款效率提升。
总体人员增速放缓。年公司员工总数达4.27万人,生产、销售、技术为人员主要构成,其中技术人员占比接近50%(48.3%)。年公司生产及销售人员数量基本稳定,技术人员数量同比增长8%,总体人员增速同比增长5.6%,总体人员增速近年持续放缓。
人效已开始回暖。年公司人均创收/人均创利分别为.8/31.4万,同比分别提高4.2%/2.1%,随着人员扩张速度的放缓,看好公司人效持续提升。
3.行业视角:安防行业步入智能化阶段,AI赋能智慧安防,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崭新机遇
3.1.国内安防市场历经4个阶段发展,“强者恒强”态势延续
安防系统全称为“安全防范系统”,是指为维护社会或自身安全而运用的安全防范产品及其他相关产品组成的系统或网络。传统安防产品种类繁多,主要涵盖视频监控、防盗报警、出入口控制及楼宇对讲等领域。国内安防行业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整个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模拟监控、数字监控、信息/高清化监控及智能监控四个阶段,行业主要围绕着视频监控技术发展的脉络持续变革,安防产品也逐步由单一功能产品发展为了以视频监控技术为核心的多元智能化AIOT产品。
国内安防市场产值逾亿,安防运维及服务产值占比持续提升。年国内安防行业总产值为亿,同比+3%,受疫情影响增速显著放缓。安防工程、安防产品及运维服务三大类别年产值占比约6:3:1,工程化、系统化整体解决方案已成为当前行业主流,安防运维与服务同比增速约23%,行业产值占比持续提升。安防产品端,根据中安网数据,年视频监控产品约占安防产品市场规模的54%,为安防产品的主要形态。
视频监控产业链上游国产替代加速,下游应用市场广泛。视频监控产业链上游主要涵盖光学镜头、传感芯片、编解码芯片、AI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及相关算法、软件供应商。中游安防设备生产商产品包括前端摄像机(模拟、网联及AI摄像机)、后端视频录像存储设备(DVR、NVR、CVR及存储硬盘、交换机等)、中心控制系统(显示器、服务器及视频监控管理系统VMS等)。此外,由于服务场景的多样化、碎片化,产业链中游还包括大量的安防系统集成商、工程商以及渠道商,包括海康、大华在内的龙头厂商也纷纷由纯视频监控产品销售转型为以提供视频监控软硬件整体解决方案为主。
视频监控产业下游涉猎领域相当广泛,主要包括公安、交通、司法、金融、楼宇及文教卫等。目前,视频监控供应链上游包括镜头、传感器、编解码、AI芯片在内的主要领域基本已实现国产替代,中后端包括服务器、高端存储器在内的产品国产替代进程也正加速推进。另外,华为海思受美国禁令制裁影响,已逐步退出视频监控芯片市场,但国科微、富瀚微、北京君正、全志科技、瑞芯微等国产芯片厂商已逐步补位,安防行业供应链风险趋于缓和。
安防产品生产商快速出清,安防市场强者恒强态势延续。根据中安网数据,年国内安防工程商约家,安全产品生产商约家。二者近年来增速表现出两级分化的态势(-年CAGR分别为4%/-16%),主要原因系安全工程商工作偏重安全产品集成,技术门槛较低、地域性较强,不易形成规模效应与品牌效应。安全产品生产商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创新迭代周期短且客户普遍存在品牌青睐,龙头厂商易依托规模效应、创新研发实力及品牌知名度持续夯实市场地位,考虑到疫情及缺芯等供应链波动影响,预计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安全产品生产商将加速出清,安防市场马太效应持续。
从客户结构来看,安防下游客户可以划分为*府端、商业端及渠道端三类。其中*府端作为当前安防市场下游的核心客户群体,需求主要来自平安城市、智慧交通、雪亮工程等由公安、交通部门主导的大型建设工程及司法部门需求,以满足维稳需求为主,通常以招投标形式实施,资金实力雄厚,但由于预算周期问题往往需要承包商垫资,对承包商的资金实力及整体解决方案供给能力的要求较高。商业端客户当前主要来自金融、能源、楼宇及文教卫等领域,需求分散,对承包商的定制化能力及产品高效落地能力要求高。渠道端客户主要包括中小商超、夫妻店、其他中小微企业及家庭、个人等,该类别客户高度碎片化、价格敏感度高,接受标准化产品的意愿较强,注重产品的实用功能,对于高端功能的热情有限,最考验安防厂商的渠道能力。
3.2.AI赋能智慧安防,传统安防智能化进程提速
复盘行业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技术升级是视频监控行业规模扩张的核心驱动力。-年视频监控系统前端摄像机由模拟信号阶段转向数字高清阶段,并带动后端DVR向NVR升级,拉动了行业的快速增长。-年,行业虽然没出现变革性的技术进步,但以“平安城市”为代表的大型系统项目建设兴起,单纯售卖硬件产品的厂商生存空间遭到挤压,行业从“卖设备”阶段迈入“卖解决方案”阶段,软件能力及研发创新能力逐步成为行业竞争的焦点,因此该时期企业内部的技术进步是行业仍保持较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年是人工智能爆发的元年,视频监控行业迎来又一次变革性技术进步,AI技术对传统硬件和安装环境的重新定义将带来旧信息系统软硬件升级改造需求,并催生出覆盖新行业、新场景的多样化解决方案,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安防行业是AI技术商业化落地最为合适的场景之一,将受益于AI技术商用端的快速成熟。AI与安防具有诸多契合点,例如AI技术可以解决安防业务场景中高度复杂的计算问题以及多因素、动态、可扩展的推理问题,在算法与算力的支撑下帮助用户完成感知、认知与决策支持。与此同时,视频监控领域所拥有的海量数据资源,也是AI算法升级迭代的沃土。以计算机视觉为主的AI安防感知能力已经在真实场景中经受住了实战考验,但安防认知分析尚未与感知智能全面打通,未来无论是基于前端进行实时地感知结果决策,亦或是基于后端的AI运算服务池、知识图谱库和大数据资源池等平台层能力做大数据智能分析,都为AI在安防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广阔舞台。
国产ASIC快速发展,AI视频监控平价化,扫除了智慧安防落地的主要障碍。图像视频数据的识别及处理除了依赖于AI算法,图像视频数据的精准程度至关重要,对摄像机采集数据的要求不断提升,摄像机像素从高清时代的P进一步提高到4K/8K。像素的快速提升意味着摄像机需要采集并上传的数据量激增,且前端所采集的信息中包含大量无用信息,给网络传输带宽及后端处理分析能力带来了较大压力。通过嵌入式芯片将算法算力前置到前端摄像机,使其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对视频图像进行预处理并去除冗余信息,再将预处理后得到的关键信息上传至边缘侧及中心侧,分摊后端计算与存储的压力,进而提高视频分析速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由于前端摄像头需要长时间运行且受限于自身体积,因而芯片设计需要充分平衡处理算力、体积及能耗。近年来,包括海思、地平线、寒武纪、深鉴科技、比特大陆在内的国内厂商都推出了高性价比的安防用ASIC芯片,助力AI摄像机推广。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年国内AI视频摄像机,单路平均价格已降至万元以下,年AI视频监控单路价格有望降至元左右,国产高性价比ASIC的陆续推出及AI视频监控的平价化将加速智慧安防的渗透。
智慧安防时代对安防厂商的综合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智慧安防下游客户需求将逐步由基本安全需求转向安全管理需求,需求主体在考量厂商技术、供应链以及资金能力的同时,会进一步评估厂商的服务经验、运维管理、渠道等方面的能力,选择具有行业影响力且具备整体项目交付兜底能力的厂商。各类客户都将倾向于有技术兜底能力的集成商,均希望在满足现阶段建设需求的同时,未来能做更长期的运维管理与技术支撑服务。
3.3.数字经济风起云涌,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崭新机遇
数据正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兴生产要素。关于数字经济的定义以及分析框架,目前学界尚无统一定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是我国长期跟踪数字经济领域的研究机构之一,其对数字经济定义为:“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具体来看,数字经济涵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及数据价值化等四个部分。数字产业化即ICT产业,具体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即传统行业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产出增加和效率提升部分,包括但不限于工业互联网、两化融合、智能制造、车联网、平台经济等融合型新产业模式新业态;数字化治理包括但不限于多元治理,以“数字技术+治理”为典型特征的技管结合,以及数字化公共服务等;数据价值化包括但不限于数据采集、数据标准、数据确权、数据标注、数据定价、数据交易、数据流转、数据保护等。数据是数字经济生产的基础,与土地、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相比,数据作为新兴生产要素竞用性小,且近乎零边际成本,规模效应、网络效应及范围经济效应均可观,发展潜能巨大。
数字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从规模总量来看,过去15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由2.5万亿元扩张至39.2万亿元(CAGR=19.8%),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达到38.6%。年在中美贸易冲突叠加疫情影响的不利外部环境下,我国数字经济仍旧保持9.7%的高速增长,远高于同期3.0%的名义GDP增速,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动力,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持续推进,数字经济将继续扮演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最具创新力及辐射最广泛的经济形态。(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产业数字化进程朝纵深推进。从各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程度来看,年,我国服务业、工业、农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0.7%、21.0%及8.9%,较之年分别+11.1pcts、+4.2pcts、+2.7pcts,三大产业数字经济占比持续稳步提升,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向纵深推进。从数字经济的内部结构来看,年产业数字化规模达31.7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1.2%,同比增长10.3%,占数字经济比重逾80%,在数字经济内部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电子商务、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数字化新模式接连涌现,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前景广阔,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全面加速,工业数字化转型情景亦愈发明朗。
新冠疫情加速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新冠肺炎疫情在对经济增长、就业、全球贸易等造成重大负面冲击的同时,也客观上加速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进程。从供求两方面看。需求端,疫情一方面会激发企业和*府的数字化转型意愿,另一方面会直接创造许多新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供给端,疫情不仅会促使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完善,还会助推数字化新工具的改进升级和市场推广,从而升级数字化转型供给端的支撑赋能能力。
总体来说,新冠疫情作为一次冲击,其加速数字化转型的经济机理可归纳为三个效应:需求端的转型意愿改善效应、转型需求创造效应以及供给端的转型供给升级效应。Twilio针对全球家企业的问卷调查表明,疫情至少将全球数字化进程推进了5-7年。此外,“十四五”规划也体现了国家层面对数字经济发展的空前重视,规划明确提出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到10%(年约7.8%),未来5年产业数字化推进进程仍将保持高速。
企业数字化进程加速带来崭新机遇,广阔的视觉物联市场正在打开。企业数字化进程加速+AI、5G、iot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安防将从传统行业延伸到千行百业,从智慧安防走向视觉物联的宽广蓝海,进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智慧零售、智慧能源、智能驾驶、智能制造等领域,比传统安防更具潜力的视觉物联市场大幕拉开。
4.海康威视:短期视角,*府端安防需求增量仍在,智慧安防赋能企业数字化循序落地
4.1.“十四五”规划渐落地,*府端安防建设增量需求仍在
公共安全财*支出力度继续收缩的可能性不大,交通、公安类安防项目中标数量增速可观。从财*支出及中标数据来看,年全国公共安全财*支出约1.39万亿(年无该类别统计数据),同比微增。平安城市、雪亮工程等大型建设项目阶段性完成、减税降费及土地财*减少等因素是导致公共安全财*支出增速下滑的主因,但公共安全领域支出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必要支出,公共安全财*支出力度持续收缩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从近两年公安、交通安防项目中标情况来看,今年1-9月千万级别大单中标金额受雪亮工程等大型项目建设目标阶段性完成影响,中标金额出现微幅下滑(同比-1%),但中标数量仍保持+24%的可观增速,也表明*府端安防需求热情并没有明显冷却的迹象。
雪亮工程只是达成了阶段性建设目标,*府端大型项目仍有需求动能。随“十三五”收官,雪亮工程进入扫尾阶段,基本实现了“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目标。但我们认为平安城市及雪亮工程的建设在AI浪潮的驱动下仍然会有持续的增量需求涌现:
1)虽然雪亮工程已经完成了在“示范城市”和“重点支持城市”的基本建设工作,但各省、各市县、各乡镇招投标及建设进度不一,并未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完全覆盖。以湖南省为例,截止21Q3全省10万个摄像头建设任务目前完成率约40%,完成建设的区县占比约21%,部分县市还未完成采购设备的招标挂网工作。
2)即便是当前已经完成视频点位建设及联网工作的地区,目前也只是初步完成了基础应用和运维平台的建设。随着视频数据的不断汇聚,工程建设的数字化及智能化程度仍有改善性需要。比如,今年Q1包括昆明市山西区、江西宜春丰城市等地都开展了雪亮工程二期建设项目招标,项目金额均破亿。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年“十四五”规划期间,公安交通领域AI安防软硬件市场规模增速将稳定在10%左右,预计年市场规模达亿元。过去几年,公安交通领域为大范围的安防新建市场,重点为端侧与中心侧的AI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未来五年,重点将转变为智能化视频监控升级,一方面是对原本不智能的系统进行智能化升级,另一方面是对已有的前端智能化视频监控系统进行事前预警、判断、处理等智能化升级改造,需求增量仍可观。
3)水利、应急管理等领域暴露出了诸多痛点问题,可能催生新一期大型安防建设项目落地。今年7月的郑州水灾事件,充分反映了即便是核心重点城市,其水利、应急管理等方面的数字化配置仍存在明显不足,如果能充分利用布控球、无人机、移动终端、传感器等智能AI设备,提前完成水位读取、雨量计算,并针对城市内涝、积水等场景提前做出应对,能极大降低灾情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影响。海康在行*服务、水利水务、应急管理、抵御自然灾害、疫情防控等领域均有布局,能够为*府端新增大型项目提供成熟解决方案。
综上,我们认为从短期来看,平安城市、雪亮工程等由公安部、交通部主导的大型建设项目未来仍有可观需求,且受郑州水灾等突发事件影响,也可能催化新一期大型安防建设项目落地。
存量设备更新升级需求可观。从存量设备更新替换的角度来看,年国内安防摄像头出货量约4.1亿颗,考虑5年的折旧期限,未来几年每年前端摄像头存量替换的规模在3亿以上,且随着安防摄像头朝着高清化、网联化、智能化的方向加速演进,单路摄像头的价格将从百元级升级为千元级甚至万元级,部分未到报废期的摄像头也有可能被直接替换,且前端设备的更新替换还可能引致对整套安防系统的升级需求,存量设备更新升级需求可观。
4.2.企业数字化转型循序落地,EBG业务有望提速
企业数字化赋能具有穿越周期的属性。从海康EBG业务的增速情况来看,过往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且稳中有升,即便在疫情最为严重的20H1增速也达到了20.2%,与名义GDP走势的相关性并不大,这侧面反映了商业端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稳定性。
数字化转型化已然成为中国企业在全球疫情中提振竞争力的有力抓手和关键动能。比如,为应对疫情引发的销售端变化,快时尚品牌UR加速发展电商业务,15天内覆盖全国家门店;随后通过线上平台的数字化升级打通线上线下,打造立体式购物体验。根据埃森哲年的最新调研数据,过去4年中国各行业企业整体数字化进程稳步推进,数字化转型指数从年的37分,上升至年的54分,数字化能力建设进程提速,即使疫情对企业经营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推进数字化转型也依然是多数企业短期内的核心战略目标之一。
从不同规模企业的数字化进程来看,参考企业服务领域,中大型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推动力度较大。一方面,中大型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强,对于疫情带来的冲击具有较强的抵御能力。再者,中大型企业IT预算较稳定,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经营优化效用认知度高,更愿意也更有能力进行高额投入(不同规模企业ERP系统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在一个量级)。最后,在信创浪潮的推动下,中大型企业(特别是国企)以ERP为代表的基础信息系统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在进行基础系统更新换代的同时,推进视觉物联相关技术的落地更经济,也能更好地发挥各信息化模块的协同效应。
从企业类型来看,金融、教育、住宅、商贸零售、物流等领域视觉物联赋能进程预计较快。根据Omdia的数据,年国内视频监控下游市场除了泛*府端需求(城市安防、*府、交通等),行业端金融(14%)、教育(9%)、住宅(7.8%)、商贸零售(商业+零售合计7.3%)、物流(与交通合计8.7%)是视频安防设备需求最旺盛的领域。我们认为这些领域也是视觉物联赋能短期内能够较快速落地的领域。首先,相对于智能制造的高精密、高复杂性,以上领域从业务流的角度来看行业复杂性并没那么强,AI赋能的难度相对小些。再者,以上领域一直都是传统视频监控行业下游的主要市场,企业通常已拥有较多的视频监控基础设施,存量设备更新换代需求旺盛,也有着海量的视频数据积累,视觉物联赋能效果能够较为明显的体现。
“双碳”*策倒逼能源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短期内赋能需求可能爆发。当前,中国的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以火力发电占主导的电力行业、燃煤取暖的热力行业、高炉冶炼的钢铁行业是中国碳排放量最大的三个行业。在“双碳”进程中,这些能源企业节能减排责任重大。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的深度融合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数字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将使油气生产成本降低10%至20%,并有望将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的弃电率降至1.6%,从而到年减少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以电力系统为例,数字化转型对于强化电网规划、建设、调度、运行、检修等全环节数字化管控,支撑各电压等级电网在线可视化诊断评价、智能规划、精准投资,全面提升产电、输电、配电等各环节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能源财经BNEF数据,年全球电网数字化投资占年度投资总额的19%,年占比将增至41%。以钢铁行业为例,产能过剩、生产流程复杂、质量管控难、缺乏数据标准、危险场景多等均是目前亟待通过数字化转型解决的痛点问题。短期能源行业赋能需求爆发具有较强的确定性。
5.海康威视:中长期视角: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深化,打造第二增长曲线核心引擎
5.1.智能制造年市场空间有望超4万亿,是EBG端最具潜力领域
中长期来看,EBG端企业赋能最具潜力的领域当属智能制造。智能制造致力于通过信息化手段全面赋能制造业产业价值全链条,其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产品智能化:即是将传感器、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模块、传输系统嵌入产品,使得产品具备动态存储、感知和通信能力,成为物联网连接的终端,从而实现产品“可追溯、可识别、可定位”功能。
2)制造智能化:包括制造载体智能化和制造过程智能化两个层面:制造载体智能化,包括单机智能化,以及单机设备的互联而形成的智能制造单元、智能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制造过程智能化,则是通过数智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融合应用,使得制造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流程、生产要素以及上下游企业,以用户价值为中心,实现网络化协同和柔性化生产;
3)管理智能化:随着技术融合不断深入,制造企业获取数据的实时性、完整性、准确性不断提高,结合智能化分析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提升资源管理、能源管理、供应链管理、订单管理、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决策效率,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和预防性管理,使得管理更准确、更高效、更智能;
4)服务智能化:在产品智能化的基础上,企业与终端用户交互更为直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将成为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和价值增量,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将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制造与服务的边界逐渐消弭。以视频技术为核心的视觉物联赋能在智能制造领域有着最大的发挥舞台。
年智能制造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万亿。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年国内智能制造业装备业市场规模约为2.5万亿,约占制造业增加值的9.4%。我们预计随着制造业的逐步复苏及智能制造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的持续提高,年国内智能制造市场规模将达到4.3万亿,市场潜力巨大。
5.2.海康威视在企业赋能领域的核心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随着安防从泛*府端走向千行百业,将呈现出两种最基本的特征:
1)市场长尾化、碎片化:B端市场呈现出客户不集中,项目体量小,产品需求差异大的特点。再者,和*府、交通等集中型市场相比较,新兴行业需求缺乏顶层设计与明确的*策支持,标准化难以实现,但市场体量足够庞大,且对新兴技术的接受度亦较高。尤其是智能制造领域,不同产业之间、同产业中的不同领域及同领域内的不同企业之间在技术、流程等等方面均差异巨大,数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深入渗透须结合具体场景进行定制化开发,尚不存在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这使得数智技术在产业互联网中的应用很难像在消费互联网时代一样,短期建立规模效应、获取巨大收益,而是需要与产业合作共进,在垂直领域中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通用能力。
2)场景化需求取代单一产品需求:AI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各行各业对安防的需求逐渐从单一安防产品需求转变为场景化解决方案需求,传统安防视频监控体系逐步向智能物联网转型。
3)“统一软件架构+组件复用”带来的研发效率跃迁及组织架构整体下沉带来的需求及时响应能力:面对复杂、零碎的定制化需求,除了行业know-how的积累,研发团队是否具备高效率的研发能力及是否拥有能够及时响应客户诉求、足够接近客户的技术运维团队亦极为重要。海康在这两方面同样具备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海康年便开始思考如何解决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化、碎片化,用户需求落地困难的问题,对内进行了统一软件架构,对外推行开放融合的策略,同时,为匹配业务变化,对内部组织架构也进行了变革重组。
4)全面开放生态,赋能合作伙伴为客户提供更多应用创新:面对海量的碎片化、定制化需求,海康深知光依靠自身的研发能力无法实现需求的全部触达,构建全面开放的生态也是公司一直努力的方向。海康威视的开放体系可以总结为“设备开放+平台开放+数据开放+应用开放”,海康提供包括设备、平台、数据和应用在内的全面开放能力,为行业应用开发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其中,海康智能应用开放平台,提供四个开发框架、1,多个开放接口、多个共性组件,以及包括基础软件、通用软件和行业软件在内的近个软件平台产品。
海康一体化运维服务平台,提供设备探针,支持第三方感知设备的接入;提供运维数据接口,支持运维数据的数据接口输出和报表输出;提供加盟运维团队管理和级联考核功能,支持多个运维团队基于同一平台开展运维服务。海康物信融合数据资源平台,在已提供主流数据接入方式的同时,支持对第三方数据存储管理系统或数据格式的接入;海康提供的物联数据治理工具支持对多厂商、多类型物联设备的要素治理和点位布建评价,数据服务接口为业务应用的开发提供支撑。此外,海康提供包括总体技术规范、通用技术规范、软件接口规范、物联感知技术规范、智能算法技术规范、大数据治理与服务规范、技术管理规范等80多个相关标准规范,保障生态伙伴的技术成果与海康威视软硬件产品无缝对接。
海康威视的赋能体系可以总结为“系统运维+算法训练+数据工程+应用开发”,为支持更多的合作伙伴能够基于海康威视的开放体系为用户提供应用价值落地,海康威视已构建培训认证体系,建立了以杭州总部为核心、以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的三个软件研发中心和19个省级软件研发部的线下培训赋能机制,以及包含多门课程的线上培训机制。培训赋能体系面向系统运维、算法训练、数据工程和应用开发四个方向,根据培训内容和评价体系,分别发放海康威视培训认证体系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和专家认证证书。
5)公司客户资源优势、数据积累优势引致的天然壁垒:碎片化场景下,公司既有的客户及数据资源也为海康构筑了坚实的护城河,这些资源将为公司天然引流。以旧安防时代下海康的某制造业客户A为例,在双方过去的合作中,海康打交道的部门是A公司的安保部门,需求以安装视频监控及后期维修为主,再加上2-3次的产品更新迭代。但在视觉物联时代,海康依托与该客户的合作经历,可以进一步向上层拓展自己的业务,比如满足A公司人力部门对考勤打卡器的需求、为仓储部门提供消防报警解决方案等,甚至可以进一步拓展至公司业务层,为其提供系列提高生产效率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不仅帮助客户实现了降本增效,也进一步增加了客户粘性,对于海康这个渠道铺设最广的龙头而言,这些已有客户再开拓带来的增量市场便相当可观。数据资源则是分析客户业务痛点、训练算法、沉淀行业理解等环节的刚需,海康的既有积累为其在视觉物联赛道竞争中奠定了先发优势。
5.3.怎么看待华为、AI四小龙等入局对海康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短期与长期两个维度出发来考虑这个问题:
短期视角:首先视觉物联市场足够大,这是华为、阿里的等科技巨头及AI四小龙将该领域作为重要发力点的前提。在短期市场足够大的情况下,即便存在竞争,各厂商能够触及的商机仍旧可观,并不会影响业绩的高增。再者,我们在5.2部分详细讨论了EBG领域海康所拥有的竞争优势,这些优势带给了公司无惧任何对手挑战的底气。最后,我们认为华为也好、AI四小龙也好,在安防领域都存在一定的短板,例如AI四小龙虽然算法实力突出,但软件研发工程师数量相对匮乏(体量尚小,薪酬成本亦过高),无法匹配充足人员来挖掘客户需求、定制软件,也无法像海康一样将研发、销售、技术团队全面下沉至一线市场,以AI企业的成本去做安防运营可能并不经济。
长期视角:综合我们上文的分析,考虑产品丰富度、渠道能力及行业knowhow积累、研发效率等方面因素,以海康、大华为代表的传统安防龙头能力圈覆盖面积较之科技巨头、AI独角兽更广,最适配长尾、碎片化市场。再者,考虑到视觉物联赋能企业数字化市场的极致碎片化,没有哪家企业能够单独吃完这么大块的蛋糕,企业数字化市场也并非零和博弈(海康在建筑、煤炭、电力、能源等细分领域均有合作伙伴,例如海康与广联达在智慧工地领域的积极合作),以合作为主要基调的行业生态是更可能存在的未来式(比如华为提供底层芯片以及云端数据中心算力支持、AI四小龙负责训练、迭代优质算法、三方共同搭建赋能中台、海康负责产品的集成落地及终端销售)。
5.4.EBG业务中短期增速如何预期?
龙头厂商传统安防业务的增速中枢趋近于“GDP增速+3~5%”。复盘海康及大华10年维度的半年营收增速:不考虑受疫情影响的20H1,安防领域10年来大致经历了3次景气度爬坡(12H1-12H2、13H1-13H2、16H1-16H2),3次景气度滑坡(12H2-13H1、15H2-16H2、18H1-19H1)。19H1之前安防龙头以传统安防业务为主(以海康为例,17、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