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名片
胡家林,90后,本科毕业后卖过药、卖过车、药厂做过实验、搞过质检,因自学摄影与新闻媒体行业结缘,年开始从事职业新闻摄影,年入职贵州日报报刊社。
天眼新闻:年,你所采写最满意6篇稿件标题?请以个人满意度排序,并简要介绍每一篇的亮点。
胡家林:自己比较喜欢的有以下6篇:
《3到5年“复制”医院!我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医院医院是我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重点推进项目之一,今年10月获批落地我省,医院为“医院”,医院为“医院”。采访过程中,医院医院副院长刘亚波告诉我:“建设好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有一个要求就是‘同质化’,这不仅仅从业务层面要求分院医疗水平实现与总院一致,医院的管理和文化也要‘同质化’。”换言之,就是在贵州“孵化”医院,“复制”一词很好地诠释了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实质。
《血型不同也能移植!贵医附院完成我省首例跨血型肾移植手术》。此前长时间内,血型不相容被认为是肾移植的“禁区”,因其可能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极易导致移植失败,甚至威胁患者生命。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设备的不断升级,血型不相容的肾移植逐渐成为可能;11月中旬医院成功完成了一例A型血肾源换给B型血患者的跨血型肾移植手术,这也是我省首例跨血型肾移植手术。
《圆满完成医疗救治任务!贵州省援沪医疗队全部平安归来》。今年4月,我省派出医疗队援沪抗击新冠疫情,5月27日,圆满完成医疗救治任务的贵州省援沪医疗队名队员陆续平安归来。这是一条到机场接机的现场图文报道,医疗队援沪期间累计收治患者人、治愈出院患者人;治愈出院岁以上高龄患者15人,最大年龄岁、最小年龄44天,他们为抗击新冠疫情贡献了贵州力量。
《长顺医改:蹚出一条“健康路”》。医改是革除弊病,让医疗更优质,让群众得实惠看病便捷有效的政策制度;随着长顺医改的不断推进,群众逐渐告别了看病难。成效逐渐凸显,百元医疗收入消耗的卫生材料费、门诊次均费、住院次均费用均下降,医院公益性提升,实现了“三降一升”,医院的公益性增强;县内就诊率由83%上升至92%;获得三个“国家级肯定”和省级优秀改革案例。
《提升医疗质量助力群众更长寿》一稿是需要配发评论的指令稿。年10月,全省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提高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而提升医疗质量是守护好“一老一小”,助力群众更长寿的具体落脚点。贵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推动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助力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一方面加强危重疾病救治能力,在延长患者寿命上做加法;另一方面,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在新生儿出生死亡率上做减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好“一老一小”,切实助力贵州群众更长寿。
《黔山宝地出灵药|我省加快国内外优质中药材原料供应基地建设》。贵州素有“天然药物宝库”之称,是全国中药材四大主产区之一。中药材产业作为我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发展强劲,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黔山宝地出灵药,“黔药”品牌不断做亮、做特、做优。
天眼新闻:年,你最难忘的3次采访时间、地点、事件及稿件见端、见报或见刊标题,最难忘的原因是?
胡家林:最难忘的第一条稿件是与吴文仙主任一起采访的深度观察稿《数字化均质医疗的龙里探索》。刚开始吴主任掌握了一条线索:龙里在探索均质化远程医疗,7年致力于破解山区看病难题。我很感兴趣,随即查阅相关资料和报道,不过内容寥寥。要掌握第一手资料肯定要扎实采访,随后吴主任带队一起到龙里的县政府、县医院、草原乡卫生院、团结村卫生室,以及省医和国药集团,脚踏实地多次采访、写稿、改稿。为做好此稿的素材收集和整理,电脑上新建文件夹内装满了视频、图片、采访对象的录音和文档,以及相关文件资料等素材。第一稿很快,按照《当代贵州》杂志3篇的体量,初稿写了大概有多字,我清晰知道稿子肯定有水分,需要精简;第二阶段是改稿,改稿最痛苦,第二稿缩减至字左右,便交稿。后来被告知发杂志2篇的体量,还得精简。最终经过多次打磨,成稿《数字化均质医疗的龙里探索》报纸、杂志均已刊发。
今年8月19日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在部门领导带领下,策划报道中国医师节系列报道。8月16日,在贵州中医院第二门诊部民医馆采访了民间中医张堂江和刘克军,随后又采访民间中医张圣群,随后刊发了系列报道。原因是在接触过程中,感受到了中医的魅力,通过大量案例和患者的反馈和证实,民间中医确实有专长的中医人才,能为老百姓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系列报道:
陆廷盛:他的专业是让患者“挺起脊梁”
何成瑶:“国医大师”实至名归
袁金声:传承祖国医学护佑百姓健康
张堂江:行医40余载,老中医有“绝招”
安妮妮:看着患儿治愈是我最大的幸福
刘克军:传承民族医学,为患者排忧解难
柏华丽:麻山腹地的健康“守护人”
张华:从医29年的检验专家
蒋筑春:中医世家子的中医路
李健权:医院的战疫勇士
郭向阳:“民医馆”里续写医家传奇
11月初,到安顺采访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安顺市西秀区东街街道东街社区、安顺市普定县白岩镇韭黄社区,安顺市是我生活过的城市,每一条街道是那么熟悉,带着任务到两个社区深入采访后,发现每个社区老年生活都有其独特的特色,老年生活也能过得多姿多彩,零基础学习的歌唱、舞蹈、朗诵、书法、绘画、旗袍秀都能绽放于舞台……最终写成《贵州老年友好型社区里的幸福时光|西秀区东街社区:老年人的第二个“家”》等稿件。
天眼新闻:年,你最遗憾的一次采访?为什么没做到自己想要的状态?
胡家林:7月,接到一个指令性任务,采访10年前作为党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作过汇报的乡村医生钟晶,接到任务后,便立即找她所在地宣传部联系电话进行对接预约采访,不巧的是,她腿受伤正在治疗,本想到她坚守了14年的村子去实地采访,却只能折戟而归,按照以往的处理就是马上更换采访对象,然而这次采访对象具有“唯一性”和“指令性”。通过反复沟通得医院复查,只能抓住这个能见面的机会当面采访,7月29日早上7点,早早便开车横跨云岩区、南明区、观山湖区来到地处白云区的医院等待,她复查完毕后,在医院宣传科的协调下,借用一间闲置办公室采访,最终与同事一起成稿《践行嘱托十年间|民生清单“加厚”幸福生活“添彩”》。媒体多年多次报道钟晶和她所在的黔西南州贞丰县龙场镇龙河村的医疗变迁,作为卫健领域跑口记者是很想实地“一睹芳容”的,这次遗憾,希望在未来的采访机会中能弥补。
天眼新闻:年,高质量发展蹲点采访,你蹲的是哪里?有什么不同于常规报道的曲折经历和深刻体会?
胡家林:我的蹲点乡镇是镇远县羊坪镇,是一个以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为主的乡镇。前年开始蹲点时,我已经对乡镇的肉牛养殖做了深度报道,今年主要去采访农业种植方面的题材,镇党委推荐了中药材种植,成效很好。在与该镇工作人员聊天中,他们推荐一位精明能干的村干部,还有发明专利,当时就打破砂锅问到底,“搞发明有专利,他什么学历?”“高中。”这个有意思,就去看看。经过蜿蜒山道的十八弯便到了龙塘村农民发明家徐昭才的家,当天他正在调试机器,是他发明的自动捶布机,主要代替少数民族同胞手工捶布,提高捶布效率。他告诉我,他的捶布机累计销售余台,产值超余万元。最终成稿《手工达人“颠覆”了传统工艺!镇远青年农民研发自动捶布机畅销省内外》。
这次个报道是策划以外的,也是意外之收获,当天采访结束回到县城已是晚上,但是好的题材和不错的新闻能扫除一切的疲惫。
相关链接
天眼新闻记者的年终答卷|徐伟: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天眼新闻记者的年终答卷|覃淋:有人情味,才能引发共鸣
天眼新闻记者的年终答卷|韦倩:在历练中收获坚强与成长
天眼新闻记者的年终答卷|毕文君:沉下心,遇见更好的自己
天眼新闻记者的年终答卷|周清:文章为时而著,笔墨当随时代
天眼新闻记者的年终答卷|杜高富:践行“四力”讲好贵州故事
栏目策划/李缨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胡家林
刊头设计/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吴浩宇
编辑/徐伟
二审/李冰
三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