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袁静娴
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医院2家,新增床位张。近日,记者从深圳市卫健委了解到,截至目前,医院已达26家,深圳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显成效,深圳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水平跃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医疗卫生高地格局初步形成。
根据历年发布的深圳市卫生统计提要,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个(不含非独立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下同),医院家,全市床位张;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家,医院家,全市床位张;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个,医院家,全市床位张;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家,医院家,全市床位张;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家,医院家,全市床位张。
年是医院开花之年。其中仅上半年,就有宝安区妇幼保健院、龙岗区妇幼保健院、医院、医院医院等5家医院等级评审,确医院。
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年,深圳将建设更高水平的健康深圳。坚持医疗、医保、医药、医教联动,健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护人员发展、卫生健康经费保障4个体系。医院、中山大学附属七院二期、医院、医院、质子肿瘤治疗中心、全新机制医学科学院等在建项目建设,医院2家,新增床位张。推进社康服务扩容提质,新增社康机构35家、全科医生名。新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20个以上。推进深圳大学医学部、中山大学医学院等建设。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探索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医院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
从前,深圳人得了大病,第一反应是要到北上广去寻专家、看名医。近年来,随着“三名工程”实施,一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名医(名科)、名院和名诊所(名诊疗中心)先后落户深圳,优质医疗资源在这里聚集,深圳人如今在家门口就能看大病。比如,器官移植一直位于医疗学界金字塔的顶端,过去深圳在这方面处于空白。但近医院通过陆续引入多个专家团队,在器官移植和重症医学上“后发力”,目前,该院肝移植已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此外,深圳瞄准“病有良医”总体要求,围绕“塑造健康湾区”全面发力,用足用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以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作为深化大湾区医疗领域合作发展的关键突破口,健全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机制,优化港澳来深办医行医就医环境。年,“港澳药械通”试点落地,截至今年2月,医院已累计引入13药3械。年,深圳全市共开设了11家港资医疗机构和1家香港名医诊疗中心(平台),名港澳医师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在深长期执业,试点开展37名港籍医生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认定。
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