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NAVIGATE领航者峰会·杭州城市峰会上,由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与紫光股份旗下新华三集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联合编写的《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医疗篇()》(以下简称“指数”)正式对外发布。
指数对全国个城市的#医疗#数字化水平进行科学、合理、客观的评估,发布了中国城市医疗数字化总分与排名,以及五大“研究发现”等,并对中国医疗数字化的发展提出四大建议。
发布仪式上,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新华三集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童昱对指数作深入解读。她指出,当前,全国各城市医疗数字化发展显现出5个活跃的热点区域:以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为代表的多中心模式城市群,以及以成渝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为代表的双核驱动的热点模式城市群。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童昱解读指数
同时,城市间的医疗数字化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化和个性化,北、上、广、杭等一线城市发展最为全面,但部分整体排名较后的城市单一指标也会呈现亮点,例如漳州总排名第,但在“数字漳州”建设热潮的推动下,其医疗数字化产业活跃度位居全国前列。
在智慧医疗的实践上,医院在医疗数字化发展方面带头示范及趋势引领作用明显,普遍打造了基于云计算的新一代数据中心,构建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架构,实现就诊流程数字化、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及医疗核心数据安全保障。同时,积极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智能医学影像识别等院内新型数字化应用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建设赋能医疗科研,扮演了智慧医疗创新探索者和引领者的关键角色。
童昱表示,以人工智能、云平台、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医疗领域深度融合,将不断孕育医疗产业深刻变革。同时,业界对数字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主要医院及互联网厂商聚集的医疗数字化一线城市,形成了显著的聚集性效应。
城市评分及排名
指数显示,本次评估的个城市医疗数字化平均得分为49.8分(满分分)。从评分结果看,发展不均衡现象比较突出,最高分(90.0分)和最低分(23.0分)相差近70分,这说明我国医疗数字化整体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北京凭借其在医疗数字化基础设施、政府数字化应用与监管、医院数字化四大领域的综合发展优势,在本次评估中排名第一。此外,上海、广州、杭州这三个城市发展也较为全面均衡。上述四个城市评分均超过83分,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
五大研究发现
我国城市医疗数字化显现5大热点区域
医疗数字化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资源分布关联密切。当前,全国范围内城市医疗数字化发展显现出5个活跃的热点区域: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以上5个热点区域的医疗数字化综合加权得分分别为74.7分、85.5分、68.2分、64.1分、58.3分,均明显高于全国城市平均得分49.8分。
根据群内城市医疗数字化程度分布,5大热点区域呈现出两大模式。
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呈现出典型的多中心模式:区域内核心城市分布较多且集中,区域内热点多样化,城市间医疗数字化特点互补。
成渝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则呈现双核驱动的热点模式:区域内热点城市作用突出但周边城市普遍医疗数字化水平相对较低,医疗数字化特色初步形成,但整体均衡性及城市间生态互动性仍有待提升。
全国医疗数字化热点圈城市群核心城市分布
城市间医疗数字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化和个性化
通过将医疗数字化基础设施、政府数字化应用与监管、医疗数字化产业、医院数字化四类一级指标进行评分分析,本研究将全国城市按照医疗数字化发展水平划分为医疗数字化一线城市(4个)、新一线城市(16个)、二线城市(28个)、三线城市(76个)及四线城市(26个)。
研究发现,医疗数字化一线城市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且各项指标全面发展。医疗数字化新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呈现差异化的发展特点,其余等级的城市中在单一指标建设中也不乏个性化亮点。
北京、上海、广州和杭州等医疗数字化一线城市的发展最为全面。医疗数字化新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多为省会或省内经济核心城市,其医疗数字化发展往往体现城市所在地区的特点。
如南京、天津等经济较发达城市的医疗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较好。深圳、珠海等地依托区域数字产业人才优势在医院数字化建设等方面排名领先。乌鲁木齐、兰州等中西部城市的医疗数字化基础设施相比经济发达地区而言略显欠缺,但是根据自身医疗资源分布与需求特点,以上城市在互联网医疗等指标中得分相对较高。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整体排名较后的城市单一指标呈现亮点。例如,漳州总排名第,但在“数字漳州”建设热潮的推动下,其医疗数字化产业活跃度位居全国前列。
镇江、南通虽总排名位列医疗数字化二、三线城市,但基于长三角经济整体高水平的发展,在远程医疗建设方面亮点突出,例如率先开展5G网络远程医疗会诊、面向海外侨胞的远程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等。此类城市定位清晰,根据自身经济、文化、医疗资源特点打造医疗数字化深入发展的独特路径。
数字化助力疫情阻击战,实现快速响应精准防控
在抗击疫情中,医疗数字化一线城市平均用时11天达到了疫情防控的峰值拐点,实现了第一批疫情人员的有效管控,而尾部四线城市平均19天才实现峰值管控。医疗数字化(医疗数字化基础设施、政府数字化应用与监管、医疗数字化产业、医院数字化)在疫情快速响应和精准防控工作中的作用彰显。
在疫情的快速响应方面,城市内医疗数字化基础设施、医院数字化应用等重要性尤为突出。武汉、广州等城市基于优质网络与云平台快速搭建开展远程会诊,方便医护人员及时交流治疗方案。医院采用的医护机器人与无接触医疗监护等应用,有效减少疫区医护人员与传染源密切接触,降低医护人员的感染机率。医院内部互联互通平台与移动设备,医护人员可以利用视频终端直接面向患者,结合以往线下诊断和治疗方案数据,给患者提供深入医疗咨询与诊断。
在疫情的精准防控方面,全国80%以上的城市建立了数字化医疗决策预警系统,助力当地政府及时管控疫情。同时,各城市积极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融合多源数据,利用健康码、密切接触者查询追溯等数字化应用,从疫情预警、溯源、日常监控等方面精准配合当地防控措施。6月,北京新发地疫情发生后,北京市依托高效的网络、数据、计算等基础设施,结合电信、交通等领域多源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展示,精准锁定重点人群进行病毒筛查,在不封城的情况下快速控制住新发地疫情。
此外,在预防交叉感染方面,医疗数字化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开展的“互联网+”诊疗服务在疫情期间呈现爆发性的增长态势,有效防止广大居民交叉感染,成为其获取日常医疗服务的重要渠道。
医疗数字化各线城市与疫情防御
数字技术催生医疗产业新业态
当前,以人工智能、云平台、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医疗领域深度融合,不断孕育医疗产业深刻变革。一批有特色的医疗产品,例如医用机器人、生物三维打印技术、可穿戴式医疗设备等蓬勃发展。
医疗产业由传统的线下提供医疗设备为主的单一模式向电商、物流、金融保险等各领域延伸渗透,不断涌现新业态。互联网医疗平台、医疗采购云平台、一站集成式医疗服务、网上药店和医药物流第三方配送等服务,强力打造我国“互联网+”医疗的全生命周期产业链闭环。
医疗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相关产品与平台的设计研发具有较高门槛,因此相关厂商主要医院及互联网厂商聚集的医疗数字化一线城市,形成聚集性效应。然而,医疗产业新业态相关产品与服务辐射范围涉及全国各级别城市,对提升全国人民健康水平的促进作用正逐步显现。
医院医疗数字化发展呈现头雁效应
当前,医院在医疗数字化发展方面带头示范及趋势引领作用明显。医院普遍打造基于云计算的新一代数据中心,构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架构,实现就诊流程数字化(分时段预约诊疗、智能导医分诊、候诊提醒、检验检查结果查询、诊间结算、移动支付、配药发药等),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及医疗核心数据安全保障。
同时,医院积极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智能医学影像识别等院内新型数字化应用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建设赋能医疗科研。非医院作为数字化发展的追随者,与医院相比存在一定程度的发展滞后。
医院积极学习医院的数字化发展经验,医院特点,建设符合自身需求的医疗数字化应用,例如在医联体机制的推动下,建设与区域医院对接的远程医疗基地,通过远程病理诊断、影像诊断、监护指导、手术指医院自身的医疗水平。
四大发展建议
发挥政府牵头引领作用,推动数字化进程
全国多个省市已相继出台政策促进医疗数字化转型。随着转型的深入,我国医疗数字化建设面临许多问题需要政府统筹研判。
首先,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仍然暴露出不少薄弱环节。相关政府部门应以数字化技术为抓手,协同城市各级医疗机构,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
此外,各地开展建设的医疗健康数据互联互通平台在数据价值体现方面的能力仍有待提升。相关政府部门可在国家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基础上加紧推动数据价值化,应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手段深度挖掘发挥数据的关键要素作用,加速显现医疗数字化成效,推动城市和区域的医疗高质量发展。
联动推进基层医疗数字化,开启飞轮效应新周期
基层医疗服务长期存在医疗资源薄弱、数字化建设乏力等问题。各地相关政府部门可切实发挥其统筹协同作用,与当地医联体医院联动,推动数字化医疗资源共享与下沉,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有效利用地区及医联体内已建设的互联互通云服务平台。
此举可切实降低基层医疗机构负担,帮助其利用外部力量尽快开展数字化相关服务,启动基层医疗数字化飞轮效应。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基层医疗数字化的资源投入及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医教协同机制,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升自身数字化能力,助力基层医疗数字化飞轮效应高速迈向新阶段。
全面推进医疗领域业务上云,提升医疗智慧化水平
随着基于云计算的医疗数据中心及相关应用的深入建设,业务上云将全面助力医疗领域智慧化发展。
医院线上线下医疗服务、运营管理、组织管理等各环节,可以有效促进医患交流,医院控制投资成本,提升运维效率;数据中心与云平台的有机融合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医疗场景应用提供坚实基础,赋能医疗服务新模式;跨越单一医疗机构的云服务推动医疗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促进医疗生态创新。在云化技术发展日趋成熟的当下,各地应抓住契机,积极推动落实医疗领域业务全面上云。
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医院发展新篇章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互联网诊疗、远程医疗、无接触医疗监护等医疗数字化应用得到了大规模的检验。部分医院在疫情救治中积极进行服务模式创新,探索出互联网诊疗从“轻”问诊过渡到“重”问诊、重症患者平台化监管、医院服务流程闭环等新服务模式。
国家卫健委在疫情期间快速颁布的《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联合国家医保局印发的《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政策也从国家层面肯定及保障了相关新服务模式的探索。各医院应及时总结疫情防控中的创新服务模式,结合数字技术发展的前前沿趋势,加速推动未来医院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