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慈善医疗从资金救助到立体化服务 [复制链接]

1#


  慈善公益报(谢昱航)杨丹、郭浩夫妇是湖北省天门市横林镇的村民。靠着几十年的辛苦劳作和省吃俭用,两人买了房和车,往后的日子,对他们来说充满了希望。然而旦夕祸福,年,杨丹被检查出了胃癌。为了给杨丹治病,家里卖掉了车,找亲戚朋友借了20多万元,但后续的费用还有几十万元,这让杨丹产生了放弃治疗的想法。然而“医路同行”给了她生的希望。在天门市慈善会的帮助下,他们申请了“医路同行”帮扶,获得了21万元的救助金。正是这笔钱,支撑了杨丹后续的治疗。


  杨丹这种不幸中的“幸者”,并不鲜见。慈善公益的积极参与,让许多处于困境中的病患者借助医疗救助,解除了病痛,防止了因病返贫,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民生保障防线。

救治千万患者,解放无数家庭


  杨丹受助的“医路同行”慈善医疗服务项目,是湖北省慈善总会依托慈善募捐信息平台公益宝,联合各会员单位发起实施的长期恤病济困类慈善服务项目。项目通过慈善募捐和慈善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帮扶困难患者。截至目前,医院达家,惠及2.63万名大病患者。


  “医路同行”只是众多慈善救助项目中的一个,可以说,慈善医疗救助的触角,伸向全国大多数地方。


  中华慈善总会联合轻松筹共同发起的“善济病困工项目”,帮助成千上万的重疾家庭走出困境。


  中华儿慈会儿童大病紧急救助项目,为生命线上挣扎的困难家庭儿童们提供救助。成立前5年,便热线接听9万多条求助信息,救助困境急难儿童名。


  国家能源集团公益基金会与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合作开展的“两病救助”项目,救助0-18岁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和白血病的困境家庭儿童。截至年8月,项目实施范围已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个县,救助“两病”儿童3万名。


  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大病儿童救助项目,救助白血病和先心病患儿,从年起至年年底,救助患儿超过6.6万名,帮助了数万个家庭走出困境,直接受益人口超过33万人。


  有一项统计表明,至年间,余家社会组织和红十字会等机构累计开展了余个慈善医疗救助项目,受益人数达到.5万人次。


  疾病面前,绝大多数人都是弱者。慈善组织的广泛参与,为患者提供了坚强的后盾,让他们不再独自在困境中挣扎。救治一个人,等于解救一个家庭,慈善组织的援手也让无数患者家庭扫除阴霾,重见阳光。

慈善资源汇聚医疗救助


  随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群众看病就医有了基本保障。但困难群众罹患重特大疾病时,现有的保障水平仍显得力不从心,由此导致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以及无力看病、放弃治疗等问题仍然存在。发展慈善事业,通过慈善力量动员社会资源,为困难群众提供医疗救助,是防范因病返贫、筑牢民生保障底线的重要举措,是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一大补充。


  可喜的是,近年来,参与医疗救助的慈善组织数量保持持续增长,社会捐款总额和个人捐款数额不断提升,社会捐赠氛围日益浓厚。


  有政府背景的基金会、慈善会,企业、医疗机构、民间发起的基金会、社工机构,患者、医护人员发起的慈善组织强劲增长,慈善医疗救助力量不断增强。


  由患者发起成立的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捐赠收入由年的万元发展到年的1.66亿元;由医护人员发起成立的北京大医公益基金会,捐赠收入由年的万元发展到年的1.1亿元。


  在慈善组织动员下,医院、企业和个人加入到慈善的队伍中,涌入医疗救助领域的社会资源大量增加,救助规模不断增长。中华儿慈会儿童紧急救助项目,年筹款额为万元,年筹款增长至万元,年公开募捐的资金高达2.62亿元。


  中国癌症基金会、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等头部基金会10年来共接收捐赠超过1亿元。


  在历年慈善捐赠总额中,每年约有20%左右的慈善资源投入到医疗帮扶领域。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社会捐赠总额年达到.15亿元,医疗健康领域的占比仅次于教育和扶贫领域,排在社会捐赠流入领域第三位。


  来自各方的慈善资源,正源源不断往医疗救助领域汇聚。

不可或缺的医疗保障补充


  在慈善医疗救助中,各种慈善力量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与医疗机构合作,设立或依托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多形式多层次参与医疗救助,救助内容不断增加,救助质量不断提高。


  重大疾病是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问题。所以国家提出要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积极引导慈善力量参与。


  慈善力量加大了对医疗费用高昂的重大疾病患者的医疗救助,白内障、儿童先心病、儿童白血病、乳腺癌、终末期肾病、宫颈癌、唇腭裂、地中海贫血、肺癌、儿童淋巴瘤等,是慈善机构投入资源较多的疾病救助种类。


  慈善医疗救助也弥补了部分疾病尚未被国家政策覆盖的不足。像脑瘫患儿、残疾儿童等需要进行康复的治疗,在很多地方,这些康复费用并不被医疗保险所覆盖,所发生的费用需由家庭承担。一些慈善组织针对这种情况对患儿进行了救助,如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对进行人工植入耳蜗手术的听力残疾儿童进行15万元左右的资助。这些救助填补了政策空白。


  由于我国对罕见病的认识较晚,公共卫生与医疗保障对罕见病的覆盖和保障尚不完备,罕见病患者往往经济负担仍然比较沉重,这时候慈善组织对于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庭来说就显得更加重要。在慈善机构的努力下,一些罕见病也逐步纳入慈善救助视野。


  除了在医疗救助领域发挥补充作用,慈善力量也参与医疗服务。医院或科室赋予更多公益功能,或将健康问题前移,注重健康文化倡导、健康教育、医疗照护、心理介入等内容。同时,慈善力量也有协同病患社会关系、平台构建、信息衔接的功能,为构筑社会安全感、健康安全感提供补充力量支撑。


  从医疗救助到医疗服务,慈善力量不断拓展参与领域和深度,逐渐形成医疗全覆盖网络,助力社会医疗保障不断迈上新台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