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治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平安人寿将以.5-.5亿的对价,受让新方正集团51.1-70%的股权!方正集团重整,这场已经持续了数年的超级并购案今天终于尘埃落定。
这是12年前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之后,在A股资本市场公布的又一次数百亿级大手笔收购。
这种体量的并购,即使对于超万亿市值的中国平安而言,也是巨大的战略转折点。
并购的目的无非获取技术和品牌、人才、团队,以及快速开拓市场,通过收购,快速切入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所以并购一直是企业快速成长以及实现产业拓展的重要利器。
事实上,在金融主业的驱动下,中国平安在产业端已经深耕多年,金融+生态形成了强力协同的飞轮效应,加速了中国平安的增长。五百亿并购新方正集团,拿下方正集团的医疗、证券以及保险资产,完成北京大学医学部人才、北大医疗医院资源的对接,到医疗健康领域的核心研发领域以及产业链上游安营扎寨,这是中国平安通过构建医疗健康生态圈,推动第三次寿险改革、探索新寿险模式的关键一步。
这也是中国平安结合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换档、人口结构变化以及医疗服务需求,提前布局下一个百年、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大时代需要大战略
有两种股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正在汇流。一个是,中国老龄化趋势下,人口结构的变化,未来五年后三亿老人,二三十年后四亿老人,医疗健康需求进一步爆发。
第二是人口红利已经不可依赖,中国经济已经从人口红利向效率红利转型升级,作为重要的科技领域,医疗健康对于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的健康本身既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是经济运转效率的保障,还能减低养老等压力,对于利用人力资本的杠杆效应,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6月4日,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发布的年技术结构图谱显示,近年来,中国技术研发实力稳步提升,三方专利量从年至年的世界第六位上升到年至年的世界第四位,但与排名靠前的发达国家相比,在专利量、技术方向覆盖面和领域内均衡性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在美国专利与商标局、日本特许厅和欧洲专利局同时申请的三方同族专利,就是三方专利,被认为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经济价值,一直是衡量一个国家技术发明的整体水平及在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这几年卡脖子的技术以及关键设备短缺,已经成为中国科技公司进一步发展的致命桎梏。在技术脱钩风险下,稀缺上游国产技术,成为构建经济“内循环”的关键,加快研究步伐,继续推进高端设备研发的进口替代战略,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已经全球第一,但是真正有效的专利排名以及三方专利排名与第一阵营仍有差距,主要就是因为中国大学老师都有申请专利的科研指标,但是很多申请了就完了,并没有投入到产业应用当中,没有强力的生产应用相关的利益驱动机制,在产学研一体化上,长期存在着断裂问题,要在产业价值链的上游取得关键性突破,我们必须深入推进产学研的一体化,而产学研一体化,深圳一直是做的特别好的,因为很多研究都是企业在做,科技巨头在研究的投入一直是非常高的,从深圳蛇口与这座城市一起发展起来的中国平安也不例外,这次收购方正,对接北大的研发能力与人才,并借重中国平安的产业优势、市场触觉,推进研发的应用落地,很可能可以给中国未来的产学研一体化提供一个新范本。
医疗科技本身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生物科技新进展的驱动下,也正一日千里,特别是数字化对电子处方、电子病历,AI对医学影像、医疗辅助、以及基因检测、药物研发等方面的进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也是当下中国产业升级的主要赛道,而这需要靠企业的创新,特别是在这种资本密集型以及人才密集型的领域,需要具有资本、技术以及人才优势的平台型经济深度参与。
《中国统计年鉴》单列了65岁以上人口的统计数字,年为1.76亿,如果按60岁算的话,年中国老年人数量在2亿人以上,从人口发展趋势看,到了年大致达到3亿人。
水哥在之前的文章也提及过,中国八零后九零后一共有超过四亿人口,二三十年后,等我们老了,就是四亿多的老年人。在目前的少子化趋势下,未来整个社会的养老负担会非常沉重。在这个大趋势下面,医疗健康的需求也会持续爆发。
只要能创造产品与服务,满足这种正在持续爆发的社会需求,发挥商业独特的力量,就能创造出新的超级市场,按照蓝海战略的思想,这就是一个正在徐徐展开的超级大蓝海。
大概也只有这种超级大蓝海,值得中国平安这种体量的平台型企业,一次投入五百多亿的真金白银。
中国平安的掌舵者马明哲对此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金融是平安的现在时,医疗是平安的未来时”。
现在中国每年有6万亿元的医疗支出,根据国家的“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未来10年,这个支出年将达到16万亿元。其次,中国平均医疗健康支出人均支出1.1万元,美国是中国的7倍,中国人医疗健康支出还有非常大增长空间。
人口老龄化趋势之下,人们会更加积极主动的管理自己的健康,社会医疗健康的支出将大幅度增加。
水大鱼大,这两种潮流的汇合,必然催生出属于下一个时代的伟大公司,平安在医疗大健康领域的部署,就是要为这两股潮流的推波助澜。
在过去多年,平安通过金融+生态战略,已经切入各种产业场景,以金融驱动产业发展,再以产业场景反哺金融主业的良性循环以及生态闭环。
中国平安业务一直与实体经济是深深绑定的,支持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每年投入逾5万亿元,为1.5万家企业和重点工程项目提供防灾防损服务,企业财产保险累计保险金额超过20万亿元。中国平安持续深化"金融+科技"、"金融+生态"战略,推进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智慧城市生态圈建设,可以说已经扎根各种与金融业有着深度协同的产业生态。
每一个客户都有各种生活需求,而服务这些需求成为平安多元化业务之间相互协同的逻辑起点。在“一个客户、多种产品及服务”综合金融理念的推动下,得益于“金融+生态”建设的持续推进,平安集团个人客户经营业绩稳步提升。年,平安集团个人客户数超2.18亿,全年新增客户2万,其中36%来自集团互联网用户;客均合同数2.76个。随着综合金融战略的深化,客户交叉渗透程度不断提高,同时持有多家子公司合同的客户在整体个人客户中占比38%。
可见,金融+生态的协同效应一直是加速平安集团业务增长的双飞轮。
平安董秘盛瑞生去年9月透露的数据显示:平安寿险2.6亿的客户中,有60%是使用平安的健康服务,使用过平安健康服务,AUM、客户黏性都是没有使用的1.5倍以上,同时持有的资产是没用过医疗健康服务的2.3倍。医疗客户不论是客户粘性还是资产质量都要优于普通客户。
平安正在从医疗管理机构、用户、支付、科技四个方面建立医疗生态圈,通过丰富、高频的线下产业服务场景,为集团大盘流量池导流,同时驱动集团寿险、产险等核心保险业务这些相对低频的业务增长,让中国平安营造了不断有流量活水输入的线上+线下以及金融+生态的双重闭环,推动保险的低频向产业场景的高频进化,提升平安内部各大流量场景的内部转化效率。
二、平安历次并购与业态进化
事实上,并购也一直是平安用以实现自身业态进化的超级驱动器。
至年,平安先后收购了中外合资银行福建亚洲银行、区域城市商业银行深圳市商业银行,外资控股的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发展银行,并购次数之多、覆盖银行之广,被业内评价为“代表了半部中国银行业的并购史”。
年,平安集团完成了对深发展的收购,历时三年时间,完成深发展和原平安银行的整合,整合后,平安提出“一个目标、三个阶段、三个发动机、三个差异化”的战略方向,向零售银行全面转型。
截至年一季度末,平安银行的总市值已连续超越交行、中信、光大等银行,私人银行业务更是跻身“万亿俱乐部”。
年完成汽车之家收购后,平安迅速为其制定顶层战略,详细梳理汽车之家的产品、服务地图,最大限度推动汽车之家业务与平安主业协同发展,同时,引导汽车之家走上媒体流量变现、数据服务业务及交易服务的新发展方向。
在平安入股上海家化后,上海家化曾一度陷入增长困局。平安集团与上海家化管理层一道,不断调整公司的销售、渠道、人事、财务等经营策略,聚焦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通过嫁接平安资源触达更多消费者。年,上海家化营业收入达70亿元,归母净利润达4亿元。截至年4月,上海家化的股价已突破历史高点,市值越过亿大关。
平安集团作为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国内三大综合金融集团之一、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一直被称为中国公司治理的标杆和典范,是全球范围内少见的成功驾驭多业态经营的集团之一。
从以往案例可以看出,平安高度重视战略整合,对于新纳入版图的公司都会立即梳理战略协同方案和投后经营管理方针,迅速推进产品、渠道、经营、品牌等方面的战略融合,迅速输出一整套企业治理体系,提高子公司的经营效率以及内控,推动被收购公司的治理架构以及商业模式变革,推进业务增长。
这次重整经过多轮竞争性选拔,中国平安、珠海华发、深圳特发才从29家意向投资者中脱颖而出。
根据《重整投资协议》,重整主体以除方正微电子全部权益以外的保留资产出资设立新方正集团,整体出售给投资者。根据重整主体的债权人对债权清偿方案的选择情况,平安人寿与华发集团将按7:3的比例受让新方正集团不低于73%的股权。
其中平安人寿将以.5-.5亿元对价受让新方正集团51.1%-70%的股权,还需要根据债权人的最终受让情况才能决定对价。
据中国平安7月5日公告,此重整协议已经由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依法批准并生效。
此次并购无论对于平安集团的医疗健康生态圈,还是对于平安人寿的战略性调整,或者方正的内控治理体系,都是非常重要的补课。
平安的并购一方面可以输出自己的治理体系,帮助方正集团回归正常运作,同时通过接入北大医疗的医疗资源后,平安在医疗服务能力的供给方面也会取得立竿见影的长足进步。
平安也可以通过强大的线上触达能力,将方正的医疗资源服务能力最大限度提供给用户,通过网络的杠杆效应,大幅提升方正医疗能力的利用效率。
方医院医院及十余家医疗机构组成的医疗服务体系,总床位数逾万张,高级职称医师余人,年服务患者余万人次。其中,医院在医疗、教学和科研方面得到了北医院系统的大力支持,建立了医院管理模式与标准,医院信息系统最早达到HIMSS(美国医疗信息和管理系统学会)7医院之一。
方正还拥有重点骨干企业北大医药公司,孵化了余家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的北大医疗产业园,和位居国内医疗信息化第一梯队的“智慧医疗-北大医信”。
无论是线下产业规模、医疗科技研发及应用水平,还是医疗健康大数据积累方面,方正都和平安集团现有健康体系形成有效互补。
整合之后平安寿险的医疗服务包括门诊、护理中心、家庭健康服医院完成,加速构建“健康+、慢病+、重疾+”的健康管理服务,打造有场景、有服务、有温度、有频率的医疗健康生态圈。
方正集团的金融业务板块主要以方正证券、方正人寿为核心主体,相比于保险和银行业务,平安证券在金融板块中较弱,此次重整后,平安的证券业务进一步得到加强,整体业务排名有望提升至第十名。
可见,平安此次整合方正集团的优质资产与平安的主业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对于平安的医疗健康生态圈更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性补充。
年,水哥在北京做商业调查新闻的时候,已经有方正集团高层人士对水哥透露过,“方正优质资产很多,我们在昌平营业的医院,投资大概三四十亿元,最近平安和人保都有人过去洽购,有人还出价两百多亿元”,可见平安集团在医疗产业端的布局已经绸缪已久。
平安集团用平安人寿这个子公司主体主导新方正集团的重组整合,本身就是为继续推进平安的寿险改革,进行服务端供给能力的布局,让寿险完成由需向实,从金融到产业的转型,通过线下的医疗服务能力,以及相关人群的精准触达以及服务,让人寿保险真正服务到用户的医疗健康需求,通过需求驱动,以及线上线下的良性循环,完成平安寿险的整体转型升级。
三、内部孵化的超级联合健康版图
这次收购也是平安寿险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在这次收购的背后,一场牵涉组织架构、产品线以及渠道的全面改革正在席卷平安寿险。
年,中国保险业迎来重要的转折点。银监会与保监会合并成立银保监会,提出“保险姓保”,保险业全面回归保障的本源,很多无法靠万能险弯道超车的中小险企,纷纷进军保障型产品,而这些险企在渠道、客群、品牌上均不具备优势,重疾和医疗产品又同质化,价格战愈演愈烈。
与此同时,伴随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80、90后一代开始成为保险主要客群,他们更容易接受在线上渠道购买保险,会自己搜索保险信息、比价、购买等,潜在主要客户的购买习惯正在发生变化。
面对政策与客群需求急剧变化,年下半年,由董事长兼CEO马明哲先生亲自挂帅,启动了一场“寿险业务改革”,要使平安“成为全球最领先的人寿保险公司,不仅是规模最大,更要成为行业的标杆。”
这是一场围绕渠道与产品的深度变革,在经营、管理、营销、服务等方向进行全面调整,提升业务品质、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改造工程,马明哲表示,平安寿险正重点推进两大工程,一是“数字化改革”,二是“有温度的保险”:通过寿险全面数字化改革,在营销、经营、服务、管理等全方位、全流程进行重构改造,并为行业提供数字化的有力支持;打造“有温度的保险”,不仅能满足客户的保险与金融需求,更能满足客户在医疗、健康、养老、生活等长期高频需求,为用户提供从健康管理、医疗管理、慢病管理、重疾管理到养老管理等一系列服务。
这种布局的主要模式在美国是已经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参考的,但是平安保险在数字化方面的探索可能已经走得更远。
联合健康成立于年,至今一直是美国最大的商业健康险公司,搭建了“健康险+医疗服务”商业闭环,对比来看,平安健康在线平台、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医院管理集团等提供医疗健康管理服务,角色与联合健康的健康管理公司相当;平安医保科技、平安智慧医疗相当于联合健康的健康信息技术公司,提供智慧医保、智慧商保、智慧医健等业务,赋能政府、医院和保险公司,提升服务能力的同时,合理管控费用。
美国商业健康险公司"联合健康",历来很注重推进与学术机构的合作。
而平安向来也是最重视科技研发的险企之一。年12月末,平安科技专利申请数累计达项,较年初增加29项;位居金融科技、数字医疗专利申请榜单全球第一位,位居人工智能、区块链专利申请榜单全球第三位。
通过此次重整,平安集团将北大医疗产业的下属优质医疗资源与平安保险的专业能力、医疗科技能力结合,在医教研和产学研的成果转化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北京大学将在市场化与法制化的原则下对公司及新方正集团拓展医疗机构提供支持,中国平安还将延续使用方正集团目前已被授权使用的品牌及知识产权。
此外,在平安现有的医疗体系当中,医院一直是短板,而这正是新方正集团的核心优势业务,方正旗下的北大医疗产业集团拥有医院、医院、北大医疗健康管理中心、迦南门诊等在内的12个大型医疗体的医疗资源,可以说是补上了平安医疗健康拼图的关键一块,这样的平安与联合健康的整体布局已经非常相近。如果能够通过与方正集团的重组,将美国联合健康的模式有效落地到中国市场,形成线上诊疗,医院、流动手术中心服务,还有医保、商保服务的完美闭环,那将是中国寿险行业、数字化浪潮与医疗产业协同发展的历史性一跃。
近年来,中国平安聚焦大金融资产、大医疗健康战略,全面构建了涵盖12家子公司,业务覆盖政府、用户、医疗服务提供方、支付方和医疗科技五个方面的医疗生态圈:横向来看,针对用户端,由平安健康(原平安好医生)为用户提供线上化的诊疗和健康管理服务;针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平安健康医院,平安智慧医疗通过医疗科技帮助其提升诊疗能力和效率;针对医疗费用的支付端,一方面由平安的四家保险公司通过商业保险承担医疗费用,另一方面由平安医保科技为医保费用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信息化方案。
而从纵向来看,平安通过自研与并购,搭建自身的医疗服务能力,同时以科技研发以及数字化,赋能政府、服务医生、管理疾病、管理药品,搭建起完整的医疗服务闭环。
即便对标联合健康,中国平安在医疗健康产业的精耕之深也不遑多让。从互联网诊疗的角度来看,平安的资源积淀和服务能力甚至更胜一筹。
根据年财报,联合健康全年收入亿美元,净利润为亿美元,展现出超凡的“抗周期”能力。
美国《福布斯》杂志发布了年“全球上市公司强”排行榜,中国平安位列全球第6位,较去年上升一位,蝉联全球多元保险企业第一位。中国平安榜单期内的营收为亿美元,利润亿美元。
从体量对比来看,未来中国医疗健康市场与美国相比更大,同时满足这个市场的优质服务供给又更为稀缺,未来,只是把平安的医疗健康保险业务单独拿出来,对标美国的联合健康,未来的体量也会是现在平安的1.5倍,事实上中国未来的医疗健康市场会比美国更为广阔,而且增速更快,平安医疗健康的版图因此也更为广阔,大象还在跳舞。
四、Tomorrowwilln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