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浙大二院,历久弥新,争创一流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检查到中科 https://m-mip.39.net/nk/mipso_4892467.html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在全校开展新发展阶段使命愿景大讨论之际,开辟服务“国之大者”专栏,深入挖掘我校主动担负时代使命,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的故事,阐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时与势、人与事、情与理,皆是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汲取坚定信念、鼓舞斗志、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的蓬勃动力。今天,一起来看浙江大医院的故事。

心血管内科逐鹿国家质量管理领域最高荣誉“中国质量奖”,并获全国卫生行业最高奖项——第四届提名奖,也是该奖项设立以来浙江省医疗卫生系统首次获此殊荣。

继首次“国考”取得全国第九、全省第一的佳绩,第二次“国考”再次稳居全国头部方阵,蝉联国家队“第一方阵”,位列全国前列,成为浙江省唯一连续两医院;

全球医疗机构自然指数排名第54、全国第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再创新高,全国第二,连续11年领跑浙江……

翻开这张最新的成绩单,百年名院——浙江大医院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成果跃然纸上。在医院党委的有力领导下,浙大二院秉持“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核心价值观,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内部机制,彰显红色动能,营造干事创业的激情与热情,创下了多项全国领先甚至世界领先的新纪录。

“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创新,持之以恒的创新。”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说,医院始终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推动自主创新,勇攀临床新业务“制高点”,敢于抢占新技术、新项目“最高峰”,致力成为患者“希望和重生的灯塔”。

创新技术

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医院好不好,首先看医疗水平高不高。

心脏瓣膜病是近年来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首要心血管疾病,7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高达13.3%,一旦出现症状,预后极差。经导管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心血管诊治领域里程碑式的进展,但我国在此领域尚处初级阶段,面临的器械、技术、理论等瓶颈和科学问题亟待突破。

王建安率领的心脏瓣膜团队联合攻关,自主研发经导管介入的瓣膜产品,创新瓣膜介入理论和关键技术,形成心脏瓣膜疾病介入治疗“杭州方案”“中国瓣膜”等全球公认的标志性原创成果,并在全球领域得以推广,明显降低该疾病高危患者的介入治疗并发症;同时融入早期康复理念,患者术后4小时下地、次日出院。技术和产品辐射到欧洲、南美、亚太4国7大医学中心以及全国近家医学中心,美、韩、印、巴等10余国心脏介入医生慕名来院培训。

王建安教授(右一)团队应希腊雅典大学希波克拉底心脏中心邀请,成功为当地一例疑难高危病人实施了TAVR手术。术中应用第二代可回收瓣膜系统和“杭州方案”,取得良好效果

“制定标准、引领潮流”是浙大二院技术创新的关键词。医院以“解决别人不能解决的困难,回答别人不能回答的问题”作为质量追求,不断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勇攀高峰,为患者提供生命全周期服务新体系。

“我做完肝肺移植手术出院之后,如果能够爬上泰山,是不是一个奇迹?”今年2月,浙大二院成功实施了中国首例双肺、肝脏同期联合移植术。手术26天后顺利出院的患者已经开始憧憬未来的新生活。

年3月,全国首例双肺、肝脏同期联合移植手术患者顺利出院

手术的主刀者之一、拥有成功完成1多例肝移植手术经验的浙大二院院长王伟林说:“这是一次对高精尖手术的探索,也在器官移植领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肝脏、肺脏移植团队联合麻醉手术部、综合ICU、医学影像、护理等多学科多部门,克服了重重难关。”

今年6月,王建安教授团队“经导管心脏瓣膜病治疗新技术的创新及推广”和王伟林教授团队“肝胆胰肿瘤精准诊治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双双荣获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其实回顾浙大二院年的发展史,医院始终以“彻底解决若干重大疾病”为己任,把医院发展的战略支撑,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浙大二院在创新道路上全面突破,硕果累累:医院将飞秒激光技术应用于高难度复杂白内障手术,首开国际先河;常规开展大器官移植、小儿活体肝脏移植、多器官联合移植及角膜、骨髓等组织移植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围绕中国结直肠癌大样本人群防治难题,开创结直肠癌规范性防治中国模式,为中国大肠癌的诊治奠基地;脑机接口临床转化应用研究取得多项前沿性、原创性成果,首次实现高位截瘫患者大脑意念控制机械手;为改进创面愈合技术,用20年攻关研发中国人自己的“人工真皮”,科研成果医院科技量值(STEM)烧伤外科学第一名;创建全国唯一的罕见病病区,成为国内领先的罕见病精准医疗诊治基地;医学影像中心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拥有“最新、最多、最全”的手术机器人,纵深推进精准医疗……还有依托浙大二院建设的国家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屡履创造医疗奇迹、树立医学标杆。

脑机接口临床转化研究走在国内前列。图为全球首次利用脑机接口进行复杂而有效动作的机械手臂

通过一次次的技术创新和持续引领,浙大二院破解了一个又一个临床难题,提升了诊治的质量和能力,奠定了浙大二院强大的综合救治能力,得到了患者与各界的认可。

创新文化,

让百年名院焕发勃勃生机

走在浙大二院,医院张贴着的核心价值观、浙二精神、使命愿景,时时刻刻提醒着、鼓励着、振奋着浙二人。文化不仅仅是挂在墙上,更是烙在所有医护人员的心中,化为贯穿始终的行动纲领,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生存还是毁灭?因为怀孕3个月被诊断为腰椎管内肿瘤,宁波一对夫妇深陷于放弃孩子的纠结与绝望之中,直至他们求医到浙大二院神经外科脊柱脊髓医疗组。既要治疗保命,又要避免微创手术定位过程中的辐射损害,神经外科副主任朱永坚和超声医学科主任黄品同创新性使用了超声引导定位,成功手术,孕妈健康产下了一名女婴。

手术结束,朱永坚和同事们就在思考,超声引导定位的手术尝试能否常态化在临床上实际运用。依托浙江大学的多学科资源,朱永坚领衔的多学科交叉科研团队研发了基于自动化超声扫查成像的脊柱脊髓微创手术无辐射导航系统,在临床治疗中获得了显著效果。这项成果也获得了浙大二院第五届广济创新项目大赛一等奖。

医院要举办这样侧重科研的创新比赛?医院的回答是,对于广大临床医生而言,创新的意义,是能不能用创新真正帮助到患者,比如减少并发症、取得更好的疗效、提高疾病治愈率、延长生命。这项比赛正是以临床医生为核心形成跨团队高水平联合攻关,全面推动自主创新,将基础与临床更加紧密结合,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为患者带去健康福音。

自年,浙大二院以“为人类健康作出重要贡献”为宗旨,创立广济创新俱乐部,每年举办“广济创新项目大赛”,迄今已成功举办五届

“创新大赛”是浙大二院创新文化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医院以原创性重大临床研究成果为导向,形成独特的“基金文化”,其核心是“创新”,两翼是“精益求精”“永不言弃”。通过基金管理的体系化与精细化工程,动员每一位需要动员的人,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开始,有组织、有动员、有导师、有辅导、有时间、有场地、有监管;建设临床大数据与统计中心,开展学科间“契约合作”;提供政策、奖励,鼓励大家开展研究、热爱研究,把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王建安教授率领心脏团队联合攻关

院长助理胡新央说,“基金文化”已经融入到每一个科室、每一个医护人员的血液中,“通过大大小小的动员、培训、座谈,大家都养成了在医疗中融入科研思维的习惯,树立了‘没有走在前列也是一种风险’的忧患意识,积极研究卡脖子问题,解决临门一脚的关键技术。”

在这样鼓励创新的氛围中,创新自然成为浙大二院的发展引擎。医院率先探索以攻克重大疾病为目标的“创新中心”模式,建立“创新俱乐部”,围绕重大疾病进行高水平联合攻关,致力于发出强烈的“中国声音”: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和需求,建设以临床医生为核心,政策制定者、多学科合作者(如材料、信息、工程等领域的专家)以及投资者紧密合作的创新团队,针对临床中发现的“痛点”,开展创新技术、创新研究和创新转化的多学科、高水平的联合攻关,最终将创新成果运用于临床,服务于患者。

最新统计显示,今年浙大二院自然指数排名位居全球第54、全国第4,这已是它位居全球百强的第3年;同时,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数名列全国第2、连续11年引领浙江。

率先建立完整的科学研究链,搭建从基础到临床到转化完整临床研究体系,为临床学科持续稳步发展奠下坚固的基石

创新管理,

锻造医疗服务安全内核

“各位医务人员请注意,门诊楼4楼超声检查等候区‘’”“各位医务人员请注意,门诊楼4楼超声检查等候区‘’”。

11月4日中午时分,浙大二院突然响起一阵广播。原来是门诊4楼超声医学科检查等候区有患者突然倒地,医院医疗急救小组的医护人员们马上赶到现场。

浙大二院有一套独特的应急广播呼救系统,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就会通过全院广播系统进行呼叫,依据“最短路径、就近响应、最佳配置、团队负责”的急救原则,确保院内任何区域发生紧急抢救事件,医疗急救小组带着抢救设备能在5分钟内到达,做到精准到人、到物、到点、到时。

王建安说:“这套应急广播呼救系统看似简单,要发挥作用还是得靠一以贯之的落实,让全体医护人员都能养成习惯,遇到什么事情马上就能想到应该怎么做。”正是因为有着完整的体系和平日的训练,在杭州“7·5”公交车事件发生后,当大量伤员送到浙大二院时,医护人员能在15分钟内完成8个气管插管,创造“群体重度烧伤患者零死亡”的医学奇迹。

医院发展的根本,也是所有工作最核心的衡量标准。而质量安全离不开一套精细化管理模式。浙大二院在全国范围内较早设立了质量管理专职部门,建立了三级质量管理体系,每个科室都有质量管理联络员,院科两级互动,定期检查,定期反馈,持续进行质量改进。

急诊室备着恒温箱,容易失温的创伤病人送到后马上能盖上温暖的被子;院区所有的时钟都确保时间保持准确一致,让吃药打针等治疗、操作在时间上更加规范;手术开始前,必须核对正确的病人、正确的手术、正确的部位后才能划刀……这医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办院理念。

“对病人来说,医院的质量可能就是救治是否成功、服务是否满意、费用是否合理这些非常具体的一个感受。对我们医护人员来说,就是体现在每一次操作、每一处细节上,我们要从制度上对每个过程和环节进行规范。”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陈水红说。

年,面对“防疫抗疫、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战赢的需求,浙大二院开创性地提出“效率医疗”发展模式,为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供了“浙二方案”。

创立“患者全程管理中心”是进行“效率医疗”改革的突破口。医院通过构建“院前-院中-院后”联动机制,最大限度地缩短待住日、待床日、留床日,大幅提升医疗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推动日间服务尤其是“高难度诊疗”的日间服务,实现日间手术、日间放化疗,推动加速康复外科手术;提升手术室运行效率,科学动态调整手术台次,大幅提高手术准点划刀率,降低手术停刀率;理顺生产关系,挖掘生产力,探索医师助理制度,优化资源配置,给支持、给台次、给床位、给奖励,全面激发医生潜力。

年8月23日《光明日报》刊发浙大二院“效率医疗”医改经验

在“效率医疗”改革推动下,从床位资源优化、绩效考核奖惩,到青年医生培养、学科建设发展,医院各个层面都在发生深层次的改变。比如,近年来,在三、四级疑难手术总量和疾病难度系数始终保持全省第一的前提下,医院平均住院日依然持续下降,从年的11.96天下降至年的4.75天,减少了7.21天,大幅提升了医疗效率,也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强化数字化改革赋能作用也是必经之路。从全国最早常态化实施国际远程诊疗服务到全国首张互联网处方开立,再到云端问诊、远程B超、在线续方、5G急救等数字化服务,“互联网+医疗”深度融合,浙大二院悄然重塑就医新路径、带来诊疗新体验。

就在前不久,浙大二院成功打造了国内首个5G空中数字化神经外科手术室,通过5G机器人,为患者远程实施脑内血肿清除术。

年3月,全国首条无人机血液运输航线通航

百余年前,医院(浙大二院前身)首任院长梅滕更查房时与小患者相互鞠躬行礼时留下的老照片,定格了和谐的医患关系,时至今日依然广为传颂。新中国成立后,老广济成了新浙二,依然秉承“广泽济世”精神,造福一方百姓。步入新时代,浙大二院践行“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如灯塔般照耀每一位患者,成为他们值得信赖和安心的“医院”。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浙大二院迈向新高峰,奋勇创一流

作为一家有着医院,浙大二院历久弥坚,越创越新,为实现“科技创新、服务大众、培育新人、引领未来”的医院使命和建设具有鲜明学医院的愿景而不懈努力。

百年名院,奋斗正当时!

文字记者:卢军霞

吴雅兰

图片由浙大二院提供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陈福兴

傅航颖

责任编辑:李灵

推荐阅读

1.瞄准关键核心领域!浙大教授解开“上天入地”的数学奥秘!2.硬核履历!他们是浙江大学-学年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3.辅导员“能量补给站”上线!这些精彩课程,值得看!4.“世博轴”、FAST、国家大剧院……30年,浙大团队为人民盖好“大屋盖”5.再创新高!浙大11项成果获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6.浙大学者联合研究成果登上《科学》!点个赞和在看,一起为浙大二院加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