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君说
医院信息化水平的闯关大年,医院等相关*策的指导下,数字医院寻求突破临床问题的变革工具。寻找到临床问题亟待突破的关键点,并与数字智能技术产生强链接,从医院临床提效赋能,成为全国各地院方的工作重点之一。
在数字智能技术实践方面,上海交通大医院无疑走在了前列,先后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技术,打造了放射指挥调度中心、智能康复港、影像AI诊断云弹性算力平台等提医院社会价值的建设项目。
今天为大家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分享节选,医院计算机中心副主任柏志安,他在由创奇研究院主办、参加学院承办的杏林精研加速营中讲述了数字智能技术的创新与探索案例,希望给大家带来启发。
作者
柏志安,医院计算机中心副主任
编辑
参加君
放射科提升效率:
向管理要效率,向数据要答案
一直以来,基于大型设备的检查项目供不应求,医院运行效率提升的瓶颈。
从病人体验来看,预约放射科的CT检查时间要2周以上,MR要1个月;从检查效率来看,病人检查治疗效率无从可知;从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估来看,衡量绩效的机制众口难调;从质量控制来看,海量数据医院的负担,疲于事后总结,无法实时使用数据控制质量。
要平衡供需、医院运行效率,有三种方案:添置新的CT、MR设备;延长人员工作时间;购买高性能的CT、MR设备。但大型设备必须持证,无法随便增加。怎么才能在尽量不增加工作人员负担的条件下提高效率,成为我们思考和探索的根源。
我们提出了“向数据要答案,向管理要效率”,并基于大数据着手建设医院的放射指挥调度中心。
数据收集、分析
进行这样一个建设项目前,需要先回溯整个放射科的检查流程。
放射科检查是个闭环:包括开单、收费、预约、到诊检查、上机出具报告、报告审核。将闭环分为三段,分别是“检查前”“检查中”“报告审核”。“检查前”指病人预约等待的时间,“检查中”医院做检查的阶段,“报告审核”医院后,工作人员从报告中寻取一些关键指标做分析的阶段。
项目拓扑图
基于闭环的分析,我们进行了数据采集,数据有三个来源:医院HIS系统,包括开单、收费、预约等数据;二是RIS系统,包括的到诊登记、排队叫号等信息;三是大型医疗设备中的工作数据。
大数据中的物联网
值得一提的是,在采集设备数据时,我们应用了物联网技术。
具体为在每台CT后面接一个小盒子,小盒子能实时采集每次扫描的数据——包括病人检查开始、结束时间、每个序列的扫描时间等。小盒子采用了四种协议,包括DICOM协议、辐射结构化报告协议、步骤报告执行进程记录、光学识别协议。
提出问题
基于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很多可以通过管理来克服的问题:
从预约来看:门诊无预约比例大,可预约资源有限,故预约时间长;预约提前比例大,需要进行原因分析,建立预约变动及时反馈机制;挖掘部分机房扫描量潜力也可缩短预约时间。
从检查的角度来看:努力确定每个部位检查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建立精益改进的数据基础;相同部位平扫/增强检查时间机房有差异,扫描医生有差异,分析原因,设立标杆,建立标准化操作;分析大量检查时间异常点原因,是否可消除。
从报告角度来看:不同机房、平扫增强、不同部位报告审核时间差异大;审核时间比报告时间长、大于48小时报告比例高。
三个终端全方位展示数据
采集、分析后的数据通过大屏幕、手机和PC三个终端多维度、多场景展现。
其中,大屏幕分为四块:科室概览、工作统计、患者体验、运营优化,每块屏幕有4~6个小仪表盘,通过分析每月的趋势、区域、个人工作情况,给不同的决策层提供参考,找出可以通过管理提升效率的点。
图为放射科指挥中心患者实时信息,绿色小人代表今日预约人数,蓝色小人代表已检查病人,红色小人代表正在等待检查的病人。
以“患者体验”屏幕为例,医院是一个老院区,放射科设备的位置在四个点,门诊楼、三号楼、九号楼、十号楼,但这些地方互不相通,路程要走5~10分钟。经常出现的情况是:门诊楼机房门口有20~30个病人在排队等待检查,同一时间院内的另一个机房却在空等病人。有了上图这样的数据分析就能知道实时知道机房运作情况。图中一些机房门口如果出现20个红色小人,指挥中心能够马上派出工作人员进行调度,既提高了患者体验又增加了放射科运作效率。
右上角的信息图名为设备空闲时间间隔分布,横坐标是不同的机房,纵坐标是指空闲间隔时间,红色说明空闲间隔时间最长,泡泡越大说明次数越多。
以“运营优化”屏幕为例,放射科负责人能够一眼看到设备空闲时间间隔过长,进而分析效率不高的原因。
除此之外,基于放射科每月数据,控制中心能够在后台分析,并把检查量、预约天数、报告等待时间、预约等待时间等分析结果做汇总,负责人能够明白地看到运作情况,包括山峰和山谷。
成效与未来
坦白说,这个项目落地并不复杂,但它用数据思维赋能了管理。
项目落地以后,医院运行效率有明显提升。未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