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专家解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复制链接]

1#
视频加载中...《“健康中国”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自年发布至今,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与人民健康意识带来了诸多切实改变。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医院副院长陈兵,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朱华栋两位专家做客访谈间,以一线医务工作者的视角,从医院或学科建设发展谈起,为大家分享《纲要》带来的改变与影响。以及肠内营养在危重症患者治疗当中的意义与作用。陈兵、朱华栋两位专家做客新华网陈兵:纲要颁布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主持人:陈院长您好,从院长的身份来看,《纲要》发布后您有哪些切身的感受?陈兵:《纲要》确立了“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观”“大卫生观”,提出将这一理念融入公共*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把健康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改善百姓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们主要是以预防为主,将关口前移,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医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也将继续致力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在纲要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与国际接轨、体现中国特色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实行全方位、全行业的精准管理控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医疗的安全。因此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也是整个医疗过程的核心价值所在,它不仅指临床的一些疗效,还包括一些人文患者关怀等方方面面,这也对临床医生的技术水平与服务意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努力、不断进步。医院副院长陈兵朱华栋:如果哪天急诊没有病人了这才是最好的主持人:朱主任您作为急诊科主任,和同事们一同奋战在急救工作的第一线,可以说是离患者最近的医生群体之一了。那么在《纲要》发布后,您有哪些感受呢?朱华栋:正如陈院长所说的,目前我们的健康理念确实产生了一些改变,不再仅仅是以治病为主。现在我们更多的要提到预防,一些急症患者如果在发病前生活方式,如饮食习惯、作息习惯等能够发生一些改变,往往都能够有效降低急性病症的发病几率。因此我们不仅要把大健康、大卫生的观念牢牢地刻在急诊医生的脑中,也应当普及给更多患者、乃至普通民众。如果哪天急诊没有病人了,这才是最好的。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做到提前预防、提前介入,让病人、尤其是重症患者能够越来越少。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朱华栋肠内营养对重症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主持人:许多在急诊接受治疗的患者,进食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此时就需要其它的营养补偿方式来帮助患者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保障患者身体素质。近几年肠内营养这种补偿方式应用的越来越多,两位嘉宾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肠内营养对患者来说有怎样的价值?在目前的临床治疗当中开展情况如何?陈兵:患者的营养补充方式包括了肠内、肠外和正常进食的营养三种。急诊的病人分为几部分:一部分是急性重症,一部分是慢性病,比如卧床一些病人。在这里我们先来介绍第一类急性重症的患者。这样的病人往往都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蛋白质的分解大于合成。人体如果是一个楼,蛋白质可能就是砖,当然还有一些酶,还起到了很多功能性的作用。因此出现了高分解代谢状态的病人当然需要一个营养的支持。还有一部分慢性病患者,由于长期卧床等因素,极易出现营养不良的状态。因此这两类的患者都需要营养支持。对于急诊患者来说,肠内营养补偿带来的效果往往更好,由于特殊原因无法进行时,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为患者进行营养补充。鼻饲法就是临床当中常用的肠内营养补充方式之一,通过人工把胃管经鼻腔放置到胃或者小肠里,直接输注专业肠内营养药品,从而帮助患者补充营养。当然肠内营养也需要有规范的治疗。临床医生在治疗当中也会对患者进行评估,在适当的时机启用肠内营养,能够在帮助患者补充能量的同时,通过补充营养底物改进患者免疫状态。因此肠内营养对重症病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朱华栋:目前来看一些医务工作者对于肠内营养的认识还相对不足,往往在治疗中依然将输液等肠外营养放在第一位。其实肠内营养最符合生理,就像病人“吃饭”。在临床研究中我们也发现,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患者的并发症、感染几率,同时一定程度上降低重症患者的死亡率。近几年,我们也在通过各种学术平台,对肠内营养在急危重症病人治疗中的重要性进行一些宣讲。通过调研也显示,许多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基层医生对于肠胃营养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危重病人的治疗过程中,我们有一句话叫做“得胃肠者得天下”,因为在危重病人当中胃肠功能障碍十分常见,如果能够在患者的胃肠道里用上营养,就能够帮助治疗更加顺畅地进行。陈兵、朱华栋两位专家做客新华网《健康解码》是新华网大型原创健康科普视频栏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