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们对视频问诊的8点质疑,和缓CEO李宇 [复制链接]

1#

以在线问诊为代表的移动医疗最先兴起于美国,国内的在线问诊从年开始火热,到现在已经不局限于基于线上的问诊,还延伸出第三方影像中心+在线问诊、药店+在线问诊等新业态。和美国相比,国家制度、保险*策、医患关系等因素也使得我国的移动医疗焕发出某些独有的特色。

在线问诊一般是医生通过网页、电话、视频等在线交流方式为患者进行疾病咨询、诊治,医院网站提供,或者由相关专业医疗网站聘请专业医生。是移动医疗的一种表现形式。波士顿咨询预计,到年,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规模将达亿元。

尽管看到不少巨头已经风生水起,后进入者比较少,也都开始做线下诊所,还是有吸引眼球的“小鲜肉”进入赛道。上个月,移动医疗服务商和缓医疗在其此前推行D2D的基础上新推出了D2P服务,即“HHMedicalCenter”以及“和缓视频医生APP”,在移动医疗看似风口已过的现在切入在线问诊,和缓医疗是不是真的在往“火坑”里跳?其醉翁之意在何处?近日我们和和缓医疗的创始人兼CEO李宇聊了聊,提出了对于视频问诊的8点质疑。

亿欧:在线问诊、轻问诊等互联网医疗形式从三年前起成为风口,彼时从轻问诊模式切入的创业公司例如平安好医生、春雨等现在纷纷开始落地诊所,在看似风口的“后端”去做这个,您出于什么考虑?

李宇:实际上,年还在网秦任职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研究医疗业务,从年辞职创业。在我看来,做这件事不是基于什么“风口”不“风口”,我对于创业的判断是用户的需求。现代人的节奏特点就是快,医院已经满足不了。说白了,没人需要“医疗”,大家需要的是“健康”,医疗服务最终医院场景。很多人觉得我们做的是轻问诊,其实不然,而我个人也是不看好单次付费的在线问诊形式。

创业起初,我对于和缓定位的是“医疗服务综合体”,传统移动医疗就像买电影票一样,我们不想那么做,所以干脆直接推倒重来,我们考虑的是:在理想状态下,医疗服务到底能做成什么样?我们就按照那个来。

亿欧:和缓的D2D和医联体模式有什么区别?

李宇:分级诊疗是核心理念区别,和缓的模式是真的想将,也有可能把分级诊疗落实到患者。

和缓的D2D服务是基于缓医疗提供的iPad便携的移动设备以及其自身架设的移动应用和云平台技术,来配合完成医生的远程协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患者找基层医生沟通,按需发起向专家咨询,专家给到基层医生治疗方案,基层医生直接给到患者治病。

医院通常都是免费使用系统,这决定了它们的目标变成了“收患者”,接着就引起了“虹吸效应”:医院医院“抢生意”,医院真心愿意指导服务,医院对于病例和病人的选择是有倾向性的。

和缓D2D服务面对的是本身有治疗能力、想留住人、想学习其他专家的医生。所以,受众较为精准,是三四线城市、地医院。这些受众医生的诉求是,你不需要去省会城市,直接请北京的专家医生/团队给你会诊。在医生去给患者做推荐这个过程中,相当于医生本身先把用户筛了一遍。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用于和缓的D2D模式,也不是医院远程系统,医院里特别适合用。再加上国家*策的扶持,我们判断这是个很适合现在中国医疗体系的模式。

亿欧:为什么创立初期选择从D2D切入?现在延伸的D2P业务线是如何落实服务的?

李宇:年最初推出D2D服务没有强调医患环节,是因为我们认为现在中国的医疗状况更需要的是D2D的服务。中国的医疗环境现状是需求爆棚,供给侧不仅资源不够,分布也不均匀,这与适合美国的在线问诊形式并不能生搬硬套上来。所以我们从供给侧入手,先把医生工作效率提高,然后再谈怎么连接患者。

医院80%是住院部,20%是门诊。D2D的业务实际上充当的是住院部的角色,而D2P则是把门诊的角色搬到了线上,医院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

年1月,我们在原有D2D业务的基础上推出了D2P业务,其定位在于提供健康关怀伴随式的家庭医生服务。用户只需要支付元年费,可以享受一年的和缓提供的家庭全科医生的视频服务,不限次数,也不限病种。

这一块的受众范围也相对狭小,我们将核心用户锁定在一二线城市白领、30-40岁之间、尤其是新生妈妈。而我觉得,和缓视频医生甚至不仅仅局限于购买包年服务的个人,不善于和不熟悉操作智能手机的老人,也是我们的目标用户。通过买单方打入小孩和老人群体,才是我们需要深度挖掘的潜在用户群,这些人大概有1亿。

亿欧:和缓医疗的获客渠道是何处?

李宇:D2D业务方面,和缓团队中有大约60-70名渠道销售人员,平均每个人维护5-10医院。这部分人主要教学医生操作软硬件医院维护关系,

D2P业务方面,获客主要来源是三块。第一,直客获取,也就是toC的形式,但目前这一块占比较少;第二,和保险和HR公司合作,也就是toB的服务形式,这是我们主要的获客来源。公司体量一般在-0名员工的企业,因为这类的公司员工最“值钱”;第三是以场景险的方式切入,和旅行社合作,出游的用户可以在购票时勾选是否购买,价格为2元一天。

亿欧:做D2D转诊和全科医生服务的视频问诊挣不挣钱?

李宇:有人比较好奇我们的盈利模式。首先在D2D模式下,专家入驻平台是完全免费的,医生进行D2D会诊的单次客单价在-之间不等,这个价格比挂特需号相对低。专家视频问诊的费用是和缓、医生和专家三方分成,其次除了视频问诊的会员费,患者支付的纯会诊咨询费、医院支付的会诊系统和会议、活动等收入也是我们的主要营收来源。

亿欧:为什么和缓业务不涉及线上处方、医院和药店的导流变现?

李宇:我们从用户需求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用户到底需不需要处方?我觉得这事儿不着急,所以我没去做。为啥我们觉得他们不着急呢,因为需要开药的患者大部分还是希望通过保险报销的,既然和缓无法接上医保,那么我们干不干这件事就不是最重要的了。没有做电子处方是因为:第一处方药不能乱吃;第二,放开处方后容易出现处方药滥用的情况,最终导致我们变成了一个卖药导向性赚钱的公司。普遍情况是,一个公司一旦卖药赚钱了,它就会控制不住多卖药。

医院的服务本质还是不一样,医院只是为你的疾病负责,因为在你没有生病的时候,医院。而我们是为你的健康负责,你(客户)的健康程度和我的收益是成正比的。

亿欧:没有“触诊”环节,视频问诊存在的价值大不大?假如有人肚子疼,视频问诊能解决吗?

李宇:实际上,D2D方面病人找专家寻求的一般是“secondopinion”,不可能是首诊。D2P的服务场景则是在线下结果不确定的时候,客户再问专家确定病情、需要在哪治、需要多少花费等问题。

所以,目前我们D2D服务病种仍然偏肿瘤重症和神经、心脑血管,占到了总问诊量三分之二。因为肿瘤这事儿慢、对治疗方案的准确度高、对治疗经验需求最大,所以我们的精准用户应该是最想找专家的那波人。

在D2P中,我们的“问诊”走的是美国家庭全科医生的模式,计划配比在1:00-1:之间。家庭医生美国配比一般在1:,而中国的家庭医生的配比在1:00,这个比例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00个中国人“共享”1位家庭医生,这么一对比,我们像美国家庭医生服务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全科家庭医生在中国这个概念是空白的,假设每个中国人都需要一个全科医生,现在我们的社区医生担当不起来这个职责,专家也不适合但当这个职责,这关系到专科和全科的兼容问题。再说移动视频这个形式美国人已经证明了,70%的门诊是可替代的,请假去门诊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成本。因此和缓自己训练培养了一批“自营”全科家庭医生,嫁接在D2P的服务上。

亿欧:和缓D2P的7x24h的服务是如何做到的?

李宇:和缓视频医生业务最大的特色在于7x24小时服务,还在于我们的全科医生不是外聘和入驻的,而是全部自己培养,他们所得不是所谓问诊的分成,而是和缓的工资收入。因此我们的目前10余名全职医生就不存在碎片化工作时间,这也是我们和其他移动医疗项目最独具特色的地方。

这种共享租用的服务模式可以减少服务的不确定性。像零售业以销定产,我们的全科医生会随着会员数量的不断增长不断扩张。

结语

春闱科技董事长郭海滨曾表示,要称得上是“互联网医疗项目”,有四点充分必要条件:必须替代传统医疗领域的技术、要得到核心监管的认可、要在医疗机构、患者身上落地、要考量互联网医疗未来使用潜力。

目前,和缓医生的团队有余人,其中包括20-30运营人员和20余名研发人员。搭载和缓软硬件平台的医疗机构已超台,D2D业务年案例过万,联结医生0余名。

下一步,和缓将推出“急诊地图”。将客户的搜索流程全AI化,客户输入位置和想找的科室,和缓APP则会以地图形式反馈给客户。

移动医疗玩家李宇李宇有点“不走寻常路”,当亿欧问及其对友商的看法时,李宇表示没有做过所谓“竞品分析”。“因为在国内,还没有人去做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的全科家庭医生服务。”

对标美国全科医生的和缓医生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本草纲目》也有记载,蟹肉性寒,不宜多食,脾胃虚寒等病症者不宜食用。因此,风险评估也是很重要的一步。毕竟,美国全科家庭医生都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而且要历经长达十一年的周密的家庭医生培养制度、严格的准入制度和每7年就重新考核的“严酷”淘汰制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